第20章、直言局面
关灯
小
中
大
。
此中弊处,先帝大行之夜已经言明。
” “介夫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年少成名。
以介夫如今之能,得见谢笺之前也只有个殿下受人蒙蔽、想率百官劝服殿下的主意,不也是因为木已成舟吗?如今既见谢笺,便知殿下心志甚坚,恐怕劝不动了。
” “太后,遗诏既已颁行,殿下虽尚未登基,在天下人心目中却已是君父。
此刻固可再行废立,但那无异于谋逆。
恕臣直言,继嗣再继统之事,劝不劝,在于臣等;听不听,决于天子;服不服,祸起萧墙后能不能平,又在于文武百官与民心向背。
” “只要殿下一意孤行,那么百年后,无非是史书上谁为昏君、谁为乱臣的定论而已。
现在殿下用这封谢笺告诉了臣等,如果他不听劝,百官臣民,大概还是会服气的。
纵有祸患,以殿下之英武,大概也是能平定的。
唐太宗有玄武之变,我大明太宗有靖难之举,然则如今谁人会说这二位不是明君?” 这下子,张太后、张永、魏彬他们是真的呆了。
唐太宗、明太宗的话都说出来了,够直白的。
“……毛阁老,你也觉得是这样吗?”张太后语气都变得慌了起来。
毛纪行了行礼:“九五至尊,权柄何其重?昏君行之,则天下大乱。
明君执之,则天下大治。
自古以来,为正君道,必先立储择名师教之。
继位后,又设百官辅之、言臣谏之。
正君道之举,往往也以君臣相争为表象,有君臣争权之嫌。
” “殿下生于安陆,长于安陆,未得名师而教。
殿下固有偏激之语,臣等之忠言固然逆耳,也必相继谏之。
殿下今日之言,志向虽高,亦不免刚愎自用、小觑国事之艰!继嗣再继统是稳重之选,富国强兵更不是一句不可因循守旧便能一蹴而就。
明日行殿前,臣必向殿下秉公直言!” 张太后气急败坏:“未得名师未得名师,你们现在眼里就只有他登基后如何秉政了吗?继位名分怎么办?” 蒋冕和毛纪只能跪在那里不说话。
张太后心如死灰:现在内阁大臣竟没有一个阻止他以继统不继嗣的态度登基了。
这都是那谢笺里的一句因循守旧,又或者那一句对大行皇帝不忠。
难道只能自己下懿旨废了他? “本宫明白了。
你们都想留个好名声,这么说来,现在其实是在劝本宫不要
此中弊处,先帝大行之夜已经言明。
” “介夫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年少成名。
以介夫如今之能,得见谢笺之前也只有个殿下受人蒙蔽、想率百官劝服殿下的主意,不也是因为木已成舟吗?如今既见谢笺,便知殿下心志甚坚,恐怕劝不动了。
” “太后,遗诏既已颁行,殿下虽尚未登基,在天下人心目中却已是君父。
此刻固可再行废立,但那无异于谋逆。
恕臣直言,继嗣再继统之事,劝不劝,在于臣等;听不听,决于天子;服不服,祸起萧墙后能不能平,又在于文武百官与民心向背。
” “只要殿下一意孤行,那么百年后,无非是史书上谁为昏君、谁为乱臣的定论而已。
现在殿下用这封谢笺告诉了臣等,如果他不听劝,百官臣民,大概还是会服气的。
纵有祸患,以殿下之英武,大概也是能平定的。
唐太宗有玄武之变,我大明太宗有靖难之举,然则如今谁人会说这二位不是明君?” 这下子,张太后、张永、魏彬他们是真的呆了。
唐太宗、明太宗的话都说出来了,够直白的。
“……毛阁老,你也觉得是这样吗?”张太后语气都变得慌了起来。
毛纪行了行礼:“九五至尊,权柄何其重?昏君行之,则天下大乱。
明君执之,则天下大治。
自古以来,为正君道,必先立储择名师教之。
继位后,又设百官辅之、言臣谏之。
正君道之举,往往也以君臣相争为表象,有君臣争权之嫌。
” “殿下生于安陆,长于安陆,未得名师而教。
殿下固有偏激之语,臣等之忠言固然逆耳,也必相继谏之。
殿下今日之言,志向虽高,亦不免刚愎自用、小觑国事之艰!继嗣再继统是稳重之选,富国强兵更不是一句不可因循守旧便能一蹴而就。
明日行殿前,臣必向殿下秉公直言!” 张太后气急败坏:“未得名师未得名师,你们现在眼里就只有他登基后如何秉政了吗?继位名分怎么办?” 蒋冕和毛纪只能跪在那里不说话。
张太后心如死灰:现在内阁大臣竟没有一个阻止他以继统不继嗣的态度登基了。
这都是那谢笺里的一句因循守旧,又或者那一句对大行皇帝不忠。
难道只能自己下懿旨废了他? “本宫明白了。
你们都想留个好名声,这么说来,现在其实是在劝本宫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