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果树变银山!

关灯
一路北上。

     给禹南县送一批,让李燕白能有东西卖。

    再回丰州县留一批,家乡的人也得尝尝鲜嘛。

    最后才是京城。

     送到京城的,不是货物,是“人情”。

     依然是那几个门户。

    何家是自家兄弟,要给一些。

    程明要有,霍首辅家要有,顾慎行家也得有。

     到时根据货品存量,酌情多给顾慎行一些。

     他加盟了糖铺,开在了京城,能给贵宾用户先送一点,也是人情。

    助力糖铺在贵人圈子扬名。

     话回津口县。

     果商们看这托儿如此大气,说话又熨贴,说信得过几位哥哥的眼光,先买一批试试水。

     果商们看他拿三百斤的货,还说是试试水,就想结交他。

     一问果然是该结交的人,能做这个主的人,竟然只是个小管事。

    东家是丰州县江家的。

     “我们江家是皇上特批的盐商,几位哥哥若有需要,也能来丰州县转转。

    ” 盐商! 他们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这年头,沾盐的,哪一个不富? 他们反过来,开始喊这小管事哥哥。

     管事的不客气,但“哥哥”依然挂在嘴边,大家互相当哥哥。

     进货危机解决,采购时,才有第二个计划推动。

     “老带新”活动。

    果商们若能带动别的商人来津口县进货,报相应果商的名字,可以享受折扣,每斤能少一文钱。

    双方都能少。

     商人们机灵,“也就是说,最低进货价能在二十九文钱一斤?” 果干销售负责人憨憨笑着点头:“嗯嗯,对的,我们姑奶奶是这么说的。

    ” 一提“姑奶奶”,果商们就知道是家里出了女官的。

     家里有女官的人,行事规矩,不会败坏名声。

     他们放心了些,也想带些果酱卖。

     津口县的人投桃报李,感念谢星珩给他们的果子找到生路,也替江家宣传。

     “果酱难做,江家在县里选地方,在盖作坊了,你们下次来,或许就有果酱买了。

    ” 果商们听着懵懵的。

     “江家?什么江家?” 跟他们一起来进货的管事含蓄笑道:“是我们东家的生意,果酱要的果子多,他让我去找你们打听打听,还有哪些地方有便宜果子卖,各位哥哥别介意,这果子我是真要买的。

    ” 果商们晕晕乎乎,发现这江家真是好大的手笔。

     初来乍到就开作坊,做水果生意。

    牛得很。

     拿了果子,各人上路。

     津口县为“赔罪”,启用了县衙冰库的存冰,给他们冰藏果干。

    让果商们心里最后一丝火气也没了。

     今年来时,他们没有体谅果农辛苦,明知他们挣不了几个钱,依然拿乔、压价。

     因为果干,二次来津口县,反而多了些理解。

    理解他们最初的恶劣态度,也理解他们抬价的原因。

    更接受了他们道歉的诚意。

     又能拼单,又能报名字享受折扣,还能冰藏果干,去哪里做生意能有这个待遇? 心情好,生意就顺。

     他们原路销售,先把第一批老顾客兼顾到。

     更为了能先挣个快钱,当地有商人来采购,要批发购买他们手里的果干,他们看价格合适,也卖了。

     大不了辛苦点,多跑几次津口县。

     同时,他们没有忘记,多叫来商人,还能享受折扣。

     进货的商人,都是有铺面的人。

    货物在铺子里卖着,他们带着银子和护卫,跟着几个果商南下津口县,买果干去。

     果商们这么快就了回购,让当地百姓信心大增。

     很多人家夜里都要生火,靠着“再蒸一笼果子就睡觉”吊着命,一个个的都在修仙。

     加班加点的忙活了三个月,他们再进山,果子摘无可摘,地里烂果少得可怜。

     好些人仰头望满山只剩绿叶的果树,都忍不住落泪。

     多少年了。

     他们都记不清了。

     他们还没见过这么干净的果树林子。

     他们进来没有果子腐烂的臭味。

     他们不会发愁水果卖不出、烂在手里。

     他们劳累了一整个夏季,每个人的手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口子,可他们兜里都鼓鼓的。

     今年的果子,都变成银子了! 从今以后,他们也有银山了! 水果换季,劳碌不停。

     九月中旬,江致微携带母亲,跟着陈世英一起回津口县,来主理取蜜之事。

     有了果干打底,百姓们的服从性很强,没有靠着从前的经验充老大。

     江致微说要取成熟蜜,教他们辨认区分。

     他在丰州县时,也跟木匠出身的白老爷、白家大少爷深入聊过,带回来了升级版蜂箱。

     升级版蜂箱,是应用在养蜂上的。

    到时一个蜂箱可以放置多个蜂巢。

    事半功倍。

     先取野蜂蜜,空下来,再做蜜蜂养殖。

    朝着精品蜂蜜发展,做名贵花蜜、百花蜜。

    真正打出津口县的名声。

     果干丰收,百姓有钱了,县里也有了积蓄。

     黎文君做主,出钱招人来养蜂。

     她跟百姓们这样说:“我们都知道,津口县不是水果最多的地方。

    我们也知道,果干制作起来并不困难。

    水果可以给我们增加收入,但绝不能成为主要收入。

    县里出钱请人,你们有什么养蜂技术不要藏着,不要拿钱做‘死’活,这件事成了,你们就是县里的功臣!” 江家的江致微先来津口县,再有江家老爷带着哥婿来津口县,给津口县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黎文君记着恩情,算着日子,等“成熟蜜”教学结束,她让江致微到县衙,面议大事。

     “你那三叔没有才干,算不上知县。

    我代为掌印,没有朝廷下发的公文,也不算知县。

    但我们当地举荐的知县,朝廷是认可的。

    你有功名,也在我们县里作出了一番事业,我这便联合族长们写折子,盖官印送到京城,为你请功,让你做我们津口县的知县。

    ” 一来一回,还有流程要走,需要两个多月。

     运气好的话,能在年底上任。

     运气差的话,就要等来年了。

     黎文君跟林庚密谈过,不止是她,她那些姐妹们,都要先退下来,避避风头。

     从前没有好的人选,那就拖拖。

    有了合适的人选,退就退了。

     有本事,还能再立起来。

     江致微的计划,是在津口县作出一番事业,可蜂蜜的事,还没成效,不像果干,已经帮着百姓解决了一项民生问题。

     而且相处久了,他对黎文君这个掌印女官也很是佩服。

    抢她的职位,不是他要的。

     黎文君笑了声,道:“我也不是第一次让,你无需客气。

    现在做好准备,等朝廷公文下来,你就接任。

    你若做得不好,我一样拿你官印。

    这是没有商量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