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双向成就

关灯
他说:“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 说完,他心中情绪很是复杂,莫名感觉眼圈发酸。

     这句红旗下生长的人民熟知的话,从他嘴里很认真的说出来,他也在切实的执行,因此受到了莫大的触动。

     百姓们不跟他玩虚的,说不拿一针一线,但可以吃鸡嘛。

     谢星珩说:“这样,你们便宜卖给我,照着领养的价位来,就当你们帮我养了一只鸡行不行?” 这样子百姓们不算亏本,他们来一趟,也不扫兴。

     农家土鸡在院子里养着,捉起来要几个人去追。

     因养殖的批次、公母不同,捉鸡是有目标的,要捉养肥的公鸡。

     这一捉,满院子的鸡都在“咯咯哒”,还到处乱扑腾,鸡毛灰尘满天飞。

     谢星珩呛着了,也去帮忙。

     他还没捉过鸡,好不容易碰到了,还差点被母鸡啄。

    吓得他立马松手,到手的公鸡飞了。

     谢星珩瞪大眼睛。

     什么,你们难道是一对鸡夫妻? “鸡夫妻”最终还是阴阳相隔了。

     如果是在自己家,谢星珩会把它们一起炖了,双死等于he,也算他日行一善。

     可惜,百姓家轻易不舍得杀母鸡,只能让它留在人间饱受相思之苦。

     学习之外,谢星珩跟老师相处比较随性,多说一些话,大家感情才会拉近。

     他把“鸡夫妻”的故事说给孟培德听,孟培德中午就不吃鸡了。

     谢星珩:“……” 好有罪恶感。

     下乡路途远,路途中间,除却乡土民情,就是上课学习。

     这里的课,部分是正课,继续学经史。

    部分是扩展知识,给谢星珩做诗词素养培训。

     谢星珩读书时,也曾当过文艺青年,去过诗词社团的。

    好不好的另说,押韵没问题。

     让他作诗,质量不定,数量管够。

     孟笃行在旁边听着,都憋着笑。

    孟培德的脸色就沉得不像样。

     “枫江县的学堂,都教你什么东西了?” 谢星珩:“……德智体美劳?” 品德智力,孟培德认可。

     体力嘛……难说。

     美术……难道是说他的简笔画? 谢星珩表示他也是上过美术班的人,曾经的未来画家。

     劳动……孟培德上下打量他。

     谢星珩承认他是个懒鬼。

     “种地这事,咱们说说就算了,看别人种也还有点意思,自己下地,我是想也不敢想。

    ” 所以他体谅乡亲们辛苦,会在副业上多多扶持,让“农夫犹饿死”成为过去式,争取让他们先温饱后致富,过上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孟培德听笑了:“还算实诚。

    ” 谢星珩前后两辈子,都没种过地,养过花草倒是真的。

     他上辈子吃过上班的苦头。

    穿到古代,仔细算算,最苦的日子,还是刚来那阵,跟着哥嫂,带着侄儿,跋山涉水的赶路。

     望不见出路的山林迷了眼睛,他们只能朝着前方一直前进,不知要走多久,也不知能否顺利走出去。

     “草木多,虫蚁多,又没吃的也没喝的,还有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蛇,我眼睛都不敢闭上,太难了。

    ” 第二苦的日子,是乡试后,跟江知与一起逃避追杀,顺利返回丰州县的时候。

     说起来,这回更苦。

    随时都有致命的危机,不知哪里会冒出来一个要杀他们的人,也不知什么时候因为什么问题,会惹来无可挽救的后果。

     但这时的谢星珩,已经有了归属感,也跟着爱人在一块儿,总体不算难熬。

     他说着说着,很是惆怅。

     孟培德以为他是想到了被大水淹了的故乡,跟他说:“来年你努力,说不准可以回乡发展,为乡亲们做点事。

    ” 谢星珩知道他的未来在哪里,听着只是摇摇头。

     “可不敢想这种好事。

    ” 下乡的日子,过得很快。

     谢星珩之前还专门下乡过,在大方向的产业链之外,也以村落为集体来走访,寻找更适合当地百姓的副业。

     现在走过一地,他就跟孟培德介绍一处。

     “丰州县是个富裕县,我就没有尽十分的力。

    也是对不起他们,还是以耕地为主,副业为辅。

    在上次的走访里,我主要是针对特别贫困的村子做扶持,附近村子搭把手,其他村子,跟着县里的大方针来,让他们的贫富差距慢慢缩小。

    ” 一家之财,富裕不了全县百姓。

     这件事,任重而道远。

     孟培德这一路走完,也知道此事艰难。

     这片土地,播撒种子,都有成长的季节。

    更何况是育才富民? 孟培德望着青色的麦田,跟谢星珩说:“我有些学生,也是有志之士,你这里实在缺人手,我写个信,叫些人来帮着点?” 这是谢星珩想也不敢想的事。

     孟培德是大儒,他的学生,都有功名。

    最差也是举人了——可能只有一个他是举人。

     谢星珩不敢答应。

     孟培德笑道:“会读书,不代表有才干。

    有功名的,也不代表个个都得志了。

    多得是不适应官场的人,或是闲着,或是耗着。

    我看丰州县很好,他们来了,也会说好。

    ” 这是作保。

     来的人,一定是心甘情愿想做一番事业的人。

     这件事,是双向成就。

     谢星珩脑子转得很快,他跟孟培德聊扶贫的概念。

     丰州这个小县城,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举人进士,不若让这里成为“人才基地”。

     往后留在这里的人,可以继续培养下一代的人才。

    离开这里的人,则全国开花。

    去其他地方,继续扶贫。

     农业大有可为,怎么个“为”法,需要人学,需要人教,需要人去推广执行。

     百姓们不识字,也走不远。

    来一批书生也好,只要他们愿意做一番事业,不怕吃苦。

    丰州县随时欢迎他们。

     孟培德侧目。

     他是看谢星珩太辛苦,写信是叫人来帮忙,说白了,是到江家务工。

     谢星珩这一番话,倒显得他小气了。

     他感觉谢星珩都在发光了。

     连稀烂的文章和口水诗都能掩盖住。

     孟培德看他极为顺眼。

     “你以后出去,可以说是我的学生了。

    ” 谢星珩:……? 原来我从前不是你的学生吗? 为什么?? 因为我的文章像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