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灯下看美人(捉)

关灯
文章。

     五月之前,谢星珩发挥不稳定,文风多变,陈述也杂,没有主心骨。

     单独一篇看着,都挺不错,在及格线。

    多篇文章连在一起,就能发现他的心很乱。

     一时想写这个,一时想写那个。

     有人说,出了题目,照着命题来写文章,根据主题来答,题目不同,文章自然也不同。

     孟培却说不是这样。

     文章是一个人的风骨,以谢星珩的乡试卷子来说,不论题目的类型、涉及范围,他最终都会绕到“民生”上。

    透出来的思想很直接,民为贵,民富则国强。

    发展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努力,而是上下齐心。

     题目圈在经史范围内,谢星珩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他没有一个核心撑着他,飘飘渺渺的,不知落点在哪里。

    所写所谈,都是某一刻亮起的思绪,属于灵光一闪。

     现在则不同了,他找到了扎根的地方,看清了自己的立场,也就找到了方向。

     同样谈民生,有立场有方向的谈,跟无根无萍的谈,可太不一样了。

     经史题目,多是以史为鉴。

     谢星珩最初的稀烂文章,是在“鉴赏”,什么都谈到了,又什么都没有说到。

    通篇写满了字,没一个字是有用的。

     他后来及格的文章,是标准的以史为鉴。

     亮点谈不上,但什么题目,他给什么答法。

    孟培德不想打击他,这种文章,看一篇是进步,看多了,就是溜须拍马。

    明明不是阿谀奉承的谄媚之人,做这种文章,能有什么意气? 没有意气,文章就少了“骨”,不够硬挺。

    矮子里拔高个儿,将就着能让他取中。

    这也是官场需要的“圆滑”。

     但若找不准突破口,谢星珩在读书上,就这样了。

     如今的文章都不错,不论是连着看,还是单篇重复看,都很有韵味。

     这次复盘,孟培德也以引导为主。

    让谢星珩先看,然后自己总结。

     但跟以往不同,这一次,谢星珩总结完了,孟培德要跟他辩一辩。

    以策问的形式。

     谢星珩策问写得不错,口头对答是头一次,他不太适应这种说话方式,某些拗口的字词说起来磕磕巴巴,像极了语文课上背文言文的样子。

     这方面孟培德要求不高,他能答上来就行,气势没跟上,速度慢一点,都没关系。

     谢星珩嘴皮子利索,几篇文章走下来,他就找到了状态,越说越起劲儿,辩论的时间也随之拉长。

     到了饭点,他俩还没收工。

     江知与跟孟笃行在书房外面等了一阵,无需凑近,就能听见里头的动静。

     这可真是头一回。

     江知与心里惊讶:原来孟先生会说这么多话啊。

     又自豪:小谢真厉害,能跟孟先生辩这么久。

     孟笃行则由衷对江知与发出祝贺:“敬之文章过关了,我爹有个习惯,文章写得不好,就跟纸笔打交道。

    能到策问这一关,敬之的文章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 江知与压不住笑意。

     终于,终于突破了! 他们俩不好敲门打搅,就在外头等着。

     到夜色蒙蒙,明月悬空时,屋里的声音逐渐降低。

     孟培德的体力跟不上了,嗓子也发哑,中场休息。

     谢星珩再忙,也没落下功课,堆着老厚两本。

    今天才复盘了五分之一,改日再续上。

     师徒二人起身,都感觉身体晃晃悠悠,饿久了,没缓过劲儿。

     江知与听着动静,在外敲门,得了允许,推门进来。

     他跟孟笃行都拿着食盒,过来给他们摆桌上菜。

     谢星珩搭把手,把桌面书本笔墨收拾好。

     又来小厮端来热水,让他们擦脸洗手。

     疲劳过度,不宜饮冰。

    晚饭过后,江知与拿了瓜果,是地里新摘的,摸着还有点温热,入口清甜,吹着晚风乘凉时,滋味刚刚好。

     孟培德看江知与忙来忙去,这些小事都打点得妥帖,又看谢星珩满脸痴傻的笑,轻轻摇头。

     “你俩回去歇着吧,明天上午不用过来,我也歇歇。

    ” 谢星珩得了话,问过明天要预习的内容,就带着江知与行礼告辞。

     两人走在路上乐滋滋的。

     江知与跟谢星珩说了孟笃行的话,“你过关了!孟先生认可你了!” 谢星珩臭屁得不行。

     “我知道,我看出来了,你听听我这嗓子哑的,他从前说我文章像狗屎。

    狗屎么,谁愿意多看?今天不一样,今天能端上桌,像一盘菜了。

    ” 江知与听了直笑:“我都没有想到,学习还有好几个等级的。

    ” 谢星珩心态良好。

     这有什么,他读书那阵,学校明晃晃的分火箭班、尖子班,流动性读书。

    名次掉了,班级也跟着换。

     成绩单就在公告栏,全校可看。

     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的东西差异很大。

     他那时有个朋友在普通班级,当时是初中,他一轮复习都结束了,那哥们还在上初二的课。

    进度差别之大,让他记到现在。

     他会跟江知与分享这些东西,江知与听了,自个儿替换成好理解的。

     “是了,堂哥说县学里也分甲乙班,要下场考试的秀才们,跟刚升学、名次靠后的秀才们,教学质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