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无心插柳

关灯
参照着大人的衣裳缩小来穿,不如黄家的萌萌可爱。

     再就是主营的男装。

    江知与审美好,对衣服有自己的理解。

    尤其是谢星珩不擅长打扮,偏有个好身材好脸蛋,都是他帮着打理衣饰。

     他太懂怎么打扮男人了,对某些小细节拿捏得稳稳的。

     他跟裁缝沟通,多打版一些漂亮衣服出来。

     两个月上新一回,一年就六次。

    其他时间都是赶工期。

     这个工期和上新期,需要计算。

    他带着成衣铺子的掌柜、小管事,跟管着裁缝们的总工开会,教他们怎么算。

     以后他离开成衣铺子,这间铺面不至于垮了,可以灵活调整。

     再有一点,他们背靠常家,很多资源可以用起来。

     比如常如玉。

    常如玉文武双全,知名儒将,文可考进士,官居二品,武可上战场,少年成名。

     他的同款服饰,会比单个的文人武将更受欢迎。

     用谢星珩的话来说,这是我辈楷模。

     掌柜的瞪大眼睛:“怎能拿老爷的衣服出来卖?” 江知与:“……是卖同款。

    ” 他这里有条不紊的忙着时,谢星珩在翰林院奋笔疾书。

     谢星珩今天不编写字典,他在写文书。

     也是奇了,突然有人刁难他。

     让他写一封文书。

     他写完交上去,莫名其妙被院长喊去训话。

     原因是交给他写的文书,他迟迟不写,只惦记着编写字典。

     谢星珩:? 要是以往的暴脾气,他高低要找人理论两句。

     现在就低调点。

     他说一句“冒犯了”,就着院长的纸笔,研墨的功夫,就打好了腹稿,现场写完,现场检查,现场交接。

     院长:“……” 刁难他的某同僚:“……” 谢星珩能猜到,因他没请人一起编写字典,而字典的功绩不小,有人心里不平衡,所以来找事情。

     他心里叹气,中午吃过饭,就约几个人一起讨论,编写成语词典。

     字典有拼音要普及,成语词典可就简单了。

    只推广给读书人,让他们扩充一下词汇量。

     这事儿很多人愿意干,都笑呵呵说好。

     祸不单行。

     江知与又一次受邀,去参加茶会,被人明嘲暗讽,说他成天抛头露面,不成体统。

     江知与看他一眼,转而跟人说起“糖厂地图”,“现在还有些地方没有加盟商,各位哥哥姐姐感兴趣吗?” 那必须得感兴趣啊! 糖铺多挣钱,看看苏冉那间铺子就知道了! 什么都不用干,有人供货,有人提供活动策略,经营不好,还有人上门指导!简直是坐着数钱的! 江知与笑吟吟跟他们聊着哪些地方可以,距离多远,帮他们做参谋。

    但为难他的人,那就算了。

     国子监。

     在这里上学的谢川,感受到了人情冷暖。

     他自幼被谢星珩培养成了“夸夸机”,因崇拜谢星珩,各处模仿,在外行事大方,说话好听,又乐于分享,会友爱互助,来到国子监以后,人缘一直不错。

     如今因为谢星珩“没出息”,他被人刁难了。

     原因是谢星珩来京城时风风火火,皇上还因为谢星珩的才干,赏赐了家仆。

     结果这几年过去,连个诏书都没叫他写。

    坐的不叫冷板凳,根本就没有板凳! 还不如他夫郎的事业红火。

     大家都说他江郎才尽,所有的本事都在丰州县用完了。

     国子监大多都是官家子弟。

    谢川没个当官的父亲,二叔眼看着要在翰林院熬到白头,一些平时看他不顺眼的人,就开始嘲笑他是养鸡娃。

     谢川常年笑呵呵,五官发生了些许变化,眼唇上挑,仿若天生长着笑眼、笑唇,沉着脸不笑时,整个人不显凶,却有一股平静的淡漠。

     他不觉得养鸡是件丢脸的事情,也不认为他二叔会在翰林院熬到白头。

     他说:“养鸡娃都能跟你们上同一个国子监,你们又是什么很厉害的人吗?” 少年人,自尊心最强的时候。

     他能平静的嘲讽,别人受不了。

     吵嚷之间,推搡起来,动了手。

     谢川来京城快两年了,第一次被请家长。

     谢星珩跟江知与听说他在国子监打架,大为震惊,夫夫俩放下手里工作,都赶了过来。

     听说原委后,两人都对谢川投去了诧异的目光。

     天呐。

     他们家的小夸夸机居然会嘲讽人。

     这件事罪不在谢川,教官们没训话,但让谢星珩跟江知与回家好好开解孩子。

     这个年纪,被人嘲笑,很容易厌学。

     谢星珩不用回家开解。

     他拿某些年很火的网络小说台词来凑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 谢川被人嘲笑没哭,跟人打架也没哭,听到这话却红了眼圈,被谢星珩一顿训:“你做什么,没出息,没见那些小崽子还看着这里吗?” 谢川吸吸鼻子,把眼泪憋了回去。

    跟他的家长回家。

     路上经过酒楼,江知与进去打包了几份硬菜,回家吃顿好的。

     谢川不明所以:“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吗?” 江知与说:“庆祝我们家小豆子第一次打架。

    ” 谢川突然脸红。

     这种事有什么好庆祝的! 不过二叔和阿知叔都不生气,没嫌他惹麻烦,他心里暖呼呼的。

     庆祝的理由,不能跟小宝贝们说。

     立新五年,两个小宝五岁了。

     他们对大名有了归属感,在家里要喊他们岚哥儿和庭哥儿,不能随便叫宝宝了。

     至于江庭一个小汉子,为什么要用哥儿的称呼来喊,只能用双胞胎兄弟的竞争欲来解释了。

     立新五年,是谢星珩来京城的第三年。

     他始终没有听到商务令的执行消息,因他的沉寂,给家人带来了许多小麻烦。

     江知与有常夫人罩着都没用,时不时会被人嘴几句。

    他是不在意,这种级别的嘴人,不及他幼年听见的辱骂。

    而他现在是会回嘴的。

     谢川跟人打架过后,那句“和养鸡娃上一个国子监”的嘲讽,被人听进去了。

    他有一阵子被人孤立。

     万幸他心思坚定,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他来国子监,是为了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不是为了讨好某些人。

     而谢星珩,拉人一起编写成语词典,都少不了一些浅显可笑的刁难。

     他很想给翰林院的大人们上上职场“老油条”课,想想他的字典编写进度,只好作罢。

     年底之前,谢星珩完成《大启字典》的初版编写,收录了常用字五百个。

     他编写了拼音,注释了字义。

    又一个个的,做了全拼音标注。

    再根据页数,人工编写目录,仔细核对三天,装订成册,委托金公公上呈天子。

     金公公这条维系数年的人脉,他头一次有请求,只希望这字典在皇上看见前,不要被人损毁。

     金公公收了谢星珩几年的礼物,投桃报李,让谢星珩准备充分一点。

     “拼音几天能学会?万一皇上要看效果呢?” 谢星珩早有准备。

     皇上放到他家里的家仆,他都教了。

     金公公:“……” 真是不客气。

     这是谢星珩为皇商一事的又一次努力,进行得悄无声息。

     回家后,就有两个家仆要告假。

    谢星珩心知肚明的允了。

     隔天,金公公给他带来个好消息,皇上很满意。

     满意得把谢星珩调任到都察院,担任经历司经历,官居六品,负责考核官员政绩。

     谢星珩假笑接旨,在翰林院收获了一场超热闹的欢送会。

     主要是今年常跟他使绊子的人,希望他去了都察院,能大人不记小人过。

     谢星珩官小,但沈钦言是他师叔。

     叔侄俩个都在都察院,要弹劾一个人,太简单了。

     谢星珩懒得跟他们计较,也没什么心情。

     他是愈挫愈勇的人,从前打游戏就是。

     某一个关卡,他一直过不去,他就会反反复复的去尝试,哪怕有很多路线是重复的,他也不介意,就为了到失败的节点,再来一回。

     皇商的事,却让他清晰的知道,这不是他头铁就能撞破的南墙,这是一条无法越过的鸿沟。

     江知与不知道他又做了一次努力,还为他升官开心。

     家里庆祝过后,江知与的脑袋冷静下来。

     都察院是要弹劾人的,谢星珩去了那里,应该弹劾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