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合作
关灯
小
中
大
也不容易。
还是说,你手里有现成的工厂了?” “没有。
” 耿新抬头看向陈今,等待她的下文。
“温州有个服装品牌叫美邦,耿厂长或许有了解?” 耿新点头,很快明白了陈今的意图,“你是打算学美邦的经营模式,只做开发和销售,生产交给加工厂,是吧?” “是,我是有这个想法。
我家里人也有做服装生意的,目前也差不多是这样的经营模式。
不过,我更倾向于自己公司内部把控设计。
我很喜欢百优两年前推出的极简服装,我觉得极简定位在休闲风格上就很好。
” 耿新手指搭在桌上,食指轻点着桌面,脑子也在想着陈今说的这个经营模式。
“陈老师没想过,把上游供应端也握在手里?” 陈今叹气,无奈地两手一摊,“缺钱呐,所以这种轻资产模式对我这个穷鬼来说,是最合适的。
” 而且,把上产线也给捏手里,得招生产工人吧?是不是应该优先考虑原来的员工?到时候谁知道她的厂子是她的厂还是百优以前工人的厂? 这个理由耿新苦笑道:“百优以前包括固定资产、机器、库存还有些估值超过三千万,有人一百六十万就给卖出去了,这笔钱,还是拿厂里的东西拿去抵押从银行贷款来的。
差不多是一分钱没掏,一个新厂、完整的生产线都到手了。
拿那些库存出去卖一卖,起码都能回款三分之一来。
” 陈今眨了眨眼。
这种情况,在这几年还少见吗? 她以前对这些国营厂只知道不少破产倒闭或者被收购,却不知道这些厂子落败背后的真实原因。
还是去孔教授家跑了几趟,才对当下的国营厂情况了解得七七八八。
有些国营厂未必不赚钱,也不是不能养活厂里工人。
但不少论调都在说改制才能更好发展,改到最后,好些国营厂变成了部分厂领导家里人的私人产业。
要么,就是倒腾一番,低价卖掉国营厂的固定资产,拿到手的人再翻倍卖出去。
中间的人也不知道打通了多少关系 陈今自嘲:“我没有人家手眼通天的本事和人脉关系,做人也还有点良心,所以就只能做点小买卖了。
” 耿新轻笑了下,还能留点良心,都算是很不错的了。
但她说只能做点小买卖……这就不一定了。
“对了。
”陈今问:“百优以前的设计师,也被南盛挖走了?” “怎么,你收集到的资料里没这个?” “没有,看来还是掌握得不够。
” 她的那些资料里,全是百优的资料了,南盛的情况介绍没多少,她就知道是一家合资厂,几乎是在百优落下去时发展起来的。
耿新道:“百优再交回我手里的时候差不多就剩旧厂和一个牌子了。
原来百优的设计部门、市场部门都原封不动地跟着去了南盛。
” “哦。
”陈今点点头,也不是很在意。
还开玩笑道:“那他们没挖到精髓啊,居然还把你给落下了。
” “有些人可能觉得百优的设计都是他们的功劳吧。
” 嗯,总有些人是看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的。
陈今好奇,“他们把厂子卖都卖了,这边的老厂和牌子怎么没一起卖了?” “南盛原来也算是国营厂,改革开放后,比百优做得好,还是搞出口的。
三年前,被人给打包低价甩卖出去了。
南盛扩张快,正好看上了百优的新厂,又正好百优有人非得把厂子卖出去……扯远了。
南盛现在的大股东是日本人的公司,有人不是不想卖,是怕厂里的老工人闹着要去市政府拉横幅才没卖成的。
” 陈今了然了。
她手里的资料就有,百优是几个退伍下来的军人创办起来的,都是打过抗日战争的。
怪不得不肯把原厂和牌子卖给鬼子。
但有些卖国贼,膝盖真软,居然把厂里的东西都给贱卖出去了。
“不啊。
”陈今摇头,实话实说:“我上周末见到你的时候,才想着要做个服装牌子的。
不一定是百优,我都想过你把厂和牌子都卖出去了的情况了。
新厂的名字我都想好了。
嗐,现在看来,应该用不到了。
” 耿新心道:怪不得。
当初不少人闻着味就来了,个个都想从百优身上撕一块肉下去。
可惜了,她当时看好了一家,想把厂子转出去,没成。
结果,最后有些人卖出去的价低得更多…… “就算是找代工厂,你也得有个地方办公、做仓库吧?老厂其实很合适。
” 陈今点头,“我是做最坏打算了,毕竟就一周,我这要考虑的事情也不少。
” 突然兴起的念头,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下去的,她有钱都不能这么造啊,当然得自己衡量清楚值不值当才能去做了。
“我都想好了,要是百优的厂子卖出去了,我建一个也行。
就百优过去大概两公里的地方,我在那有块地皮,本来想建房子出租的。
正好,建房子花钱多,建个只当仓库和办公用的厂就省钱多了。
” 以后那附近真的会建新的火车站,就更好了! 大舅妈都是和广州那边的加工厂合作,有熟人引路,在选加工厂上能避开不少坑。
要是火车站就在附近,那接货就太方便了。
耿新扬了扬眉梢:这就是她说的穷鬼? 陈今话头一转,“话说,耿厂长,百优的牌子加上老厂,真的不能再便宜了吗?后头要招人,设计师、销售都得有,还要租门面,找加工厂生产衣服也要好
还是说,你手里有现成的工厂了?” “没有。
” 耿新抬头看向陈今,等待她的下文。
“温州有个服装品牌叫美邦,耿厂长或许有了解?” 耿新点头,很快明白了陈今的意图,“你是打算学美邦的经营模式,只做开发和销售,生产交给加工厂,是吧?” “是,我是有这个想法。
我家里人也有做服装生意的,目前也差不多是这样的经营模式。
不过,我更倾向于自己公司内部把控设计。
我很喜欢百优两年前推出的极简服装,我觉得极简定位在休闲风格上就很好。
” 耿新手指搭在桌上,食指轻点着桌面,脑子也在想着陈今说的这个经营模式。
“陈老师没想过,把上游供应端也握在手里?” 陈今叹气,无奈地两手一摊,“缺钱呐,所以这种轻资产模式对我这个穷鬼来说,是最合适的。
” 而且,把上产线也给捏手里,得招生产工人吧?是不是应该优先考虑原来的员工?到时候谁知道她的厂子是她的厂还是百优以前工人的厂? 这个理由耿新苦笑道:“百优以前包括固定资产、机器、库存还有些估值超过三千万,有人一百六十万就给卖出去了,这笔钱,还是拿厂里的东西拿去抵押从银行贷款来的。
差不多是一分钱没掏,一个新厂、完整的生产线都到手了。
拿那些库存出去卖一卖,起码都能回款三分之一来。
” 陈今眨了眨眼。
这种情况,在这几年还少见吗? 她以前对这些国营厂只知道不少破产倒闭或者被收购,却不知道这些厂子落败背后的真实原因。
还是去孔教授家跑了几趟,才对当下的国营厂情况了解得七七八八。
有些国营厂未必不赚钱,也不是不能养活厂里工人。
但不少论调都在说改制才能更好发展,改到最后,好些国营厂变成了部分厂领导家里人的私人产业。
要么,就是倒腾一番,低价卖掉国营厂的固定资产,拿到手的人再翻倍卖出去。
中间的人也不知道打通了多少关系 陈今自嘲:“我没有人家手眼通天的本事和人脉关系,做人也还有点良心,所以就只能做点小买卖了。
” 耿新轻笑了下,还能留点良心,都算是很不错的了。
但她说只能做点小买卖……这就不一定了。
“对了。
”陈今问:“百优以前的设计师,也被南盛挖走了?” “怎么,你收集到的资料里没这个?” “没有,看来还是掌握得不够。
” 她的那些资料里,全是百优的资料了,南盛的情况介绍没多少,她就知道是一家合资厂,几乎是在百优落下去时发展起来的。
耿新道:“百优再交回我手里的时候差不多就剩旧厂和一个牌子了。
原来百优的设计部门、市场部门都原封不动地跟着去了南盛。
” “哦。
”陈今点点头,也不是很在意。
还开玩笑道:“那他们没挖到精髓啊,居然还把你给落下了。
” “有些人可能觉得百优的设计都是他们的功劳吧。
” 嗯,总有些人是看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的。
陈今好奇,“他们把厂子卖都卖了,这边的老厂和牌子怎么没一起卖了?” “南盛原来也算是国营厂,改革开放后,比百优做得好,还是搞出口的。
三年前,被人给打包低价甩卖出去了。
南盛扩张快,正好看上了百优的新厂,又正好百优有人非得把厂子卖出去……扯远了。
南盛现在的大股东是日本人的公司,有人不是不想卖,是怕厂里的老工人闹着要去市政府拉横幅才没卖成的。
” 陈今了然了。
她手里的资料就有,百优是几个退伍下来的军人创办起来的,都是打过抗日战争的。
怪不得不肯把原厂和牌子卖给鬼子。
但有些卖国贼,膝盖真软,居然把厂里的东西都给贱卖出去了。
“不啊。
”陈今摇头,实话实说:“我上周末见到你的时候,才想着要做个服装牌子的。
不一定是百优,我都想过你把厂和牌子都卖出去了的情况了。
新厂的名字我都想好了。
嗐,现在看来,应该用不到了。
” 耿新心道:怪不得。
当初不少人闻着味就来了,个个都想从百优身上撕一块肉下去。
可惜了,她当时看好了一家,想把厂子转出去,没成。
结果,最后有些人卖出去的价低得更多…… “就算是找代工厂,你也得有个地方办公、做仓库吧?老厂其实很合适。
” 陈今点头,“我是做最坏打算了,毕竟就一周,我这要考虑的事情也不少。
” 突然兴起的念头,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下去的,她有钱都不能这么造啊,当然得自己衡量清楚值不值当才能去做了。
“我都想好了,要是百优的厂子卖出去了,我建一个也行。
就百优过去大概两公里的地方,我在那有块地皮,本来想建房子出租的。
正好,建房子花钱多,建个只当仓库和办公用的厂就省钱多了。
” 以后那附近真的会建新的火车站,就更好了! 大舅妈都是和广州那边的加工厂合作,有熟人引路,在选加工厂上能避开不少坑。
要是火车站就在附近,那接货就太方便了。
耿新扬了扬眉梢:这就是她说的穷鬼? 陈今话头一转,“话说,耿厂长,百优的牌子加上老厂,真的不能再便宜了吗?后头要招人,设计师、销售都得有,还要租门面,找加工厂生产衣服也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