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

关灯
怒,正欲上前把李亨揪回,但石潭骤然响起声音——这一次,所有人反应极快,前扑后拥地将石潭围了个结结实实,默契地把李隆基挤到了最外侧,不让他靠近。

     月兮的声音很快再次响起—— 【杜甫的“三吏”“三别”完整而集中地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普通百姓生活的苦难,深刻描写了民生疾苦,展现了田园荒芜、夫妻分别,青壮年乃至老人被征丁,战死沙场的情景,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三吏”“三别”或许可以被称为杜甫最著名的纪实组诗,但绝不是他内涵最凄惨悲哀的诗篇。

    就像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绝不仅限于战时的刀枪剑戟、横征暴敛。

    】 【而其中最为惨痛的,莫过于天灾人祸下的饥荒问题——自古以来,教化百姓莫不以伦理为重。

    但在饥荒的巨大生存压力下,灾民被逼弃子逐妻、父子相卖。

    若是不幸遇到军阀割据、赋敛加重,连“雇妻鬻子”都不能渡过难关时,百姓就会彻底沦落到“互相啖食”的悲惨境地。

    】 【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而大唐又不幸连遇天灾。

    据史书记载,当年自四月雨至闰月末,大雾不止。

    米价翔贵,人相食,饿死者委骸于路。

    】 【761年,秋,江、淮大饥,人相食。

    三吴大旱,饥甚,人相食。

    同一年,梓州刺史段子璋自称梁王,进陷剑州,后成都牙将花敬定出兵平定,花恃功大掠,将士肆其剽劫。

    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 【762年,三吴饥,人相食,淮河之境,胳□□成岳。

    同年,旱饥引起大疫,死者十七八。

    同年,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唐,为部下李忠厚所杀,李又纵兵残杀无辜,民不聊生……】 【犹记得安史之乱前,天下太平,生活富裕,米价每石不到两百钱,人行万里不用带武器。

    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今昔对比,惨不忍睹。

    】 【经历了761-762这段天灾人祸的黑暗岁月,目睹了人相为食、军阀倾轧的悲惨景象,诗圣杜甫由此写下《三绝句》。

    接下来,月兮就将围绕这首组诗,为大家讲解安史之乱后期,这段人吃人的黑暗岁月。

    】 石潭边的众人头晕目眩,他们的灵魂仿佛顺着月兮的声音脱离了躯体,飘荡在荒无人烟的田野上,环顾着千疮百孔的土地—— 龟裂的大地上随处可见森森白骨,道旁的树木也已倾倒在地。

    树皮、叶子……但凡能饱腹的部分早就被饥饿的百姓扒得一干二净。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苍天呐!为何要让我大唐百姓遭此一劫?”石潭边,将军们老泪纵横。

     【您收到一条好友申请】 石潭突然的变动惊醒众人,李隆基面色大变,撞开人群冲到了最前。

    在看清文字的刹那,他目眦欲裂、如遭雷击。

     李隆基口中喃喃着“不”字,眼神散乱、状若疯癫。

    就在高、封二人试图伸手拉他的瞬间,李隆基突然一声咆哮,不要命地扑向石潭—— 然后被重重撞飞。

     李亨双眼赤红、嘴角高咧。

    他站在李隆基原本的位子上,如杀红眼的野兽,自顾自地狂乱嘶吼——“同意!同意!” “不!”在李隆基绝望的叫喊中,水幕上的文字发生了变化: 【您已通过游客0638的好友申请,现在开始聊天吧~】 下一秒,李世民的面容缓缓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