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

关灯
磨磨唧唧的,拿出我李家儿郎的风范!” 李豫眼神一凛,神色顿时严肃:“既然太宗说到郭将军李将军,那就恕儿臣冒犯了。

    ” “郭将军对朕忠心无二,但郭氏一族却并非齐心。

    朕与郭将军结为儿女亲家,升平嫁给郭六后,新婚之时颇有嫌隙。

    升平曾回宫告诉朕,郭六曾叫嚣‘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 李豫语气平静,但郭子仪却面色大变,几乎是瞬间跪倒在地。

     李豫朝他摆了摆手,打断了郭子仪即将出口的解释。

    他朝郭子仪微微一笑,沾泪的脸庞此刻莫名地气势逼人:“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小儿女吵架之言,倒也做不得数,朕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更何况,汝儿说得不无道理,没有子仪你,又怎会有今日的朕呢?” 郭子仪面色青白交加,额头冷汗岑岑,他还想开口,李豫却自顾自地转换了话题。

     “再说李将军,李将军在军中颇有威信,朕多有耳闻。

    ”李豫朝李光弼点了点头,露出一丝微笑:“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

    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

    ” 被点到名的李光弼谨慎上前,朝李豫恭敬行礼。

     他的面颊绷得极紧,有郭子仪前车之鉴,他不敢放松警惕。

     果不其然,李豫夸完李光弼,随即话锋一转:“只是长安沦陷时,朕遥请将军救驾,将军为何迟迟不至?令朕颇为寒心。

    ” 李光弼面色肃然,跪在了郭子仪身边。

     “事后,朕命将军为东都留守,将军却以诏书未至为由推辞,直接领兵回了徐州。

    朕只好再遣使臣至徐州慰问将军,又晋将军的胞弟光进太子太保、凉国公,将令慈从河中迎回长安。

    ” 李光弼面色几变,他深深望了一眼李豫,最后还是没有说话。

     说完这一切,李豫又进入表演状态,开始无声落泪,看上去既无助又无奈。

    众武将对视一眼,仆固怀恩最为心软,上前宽慰:“殿下,您也不要太难过,您……” “哦对了!” 见到仆固怀恩,李豫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兴致勃勃道:“仆固将军,你还造反了!” “不过你大可放心,朕不仅没追究,还厚待了你的亲眷。

    朕将你的女儿册为了崇徽公主,保她一生荣华富贵。

    ”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也跪下了。

     这下再无人敢上前打断李豫。

    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李豫旁若无人地对李世民委屈哭诉:“太宗,儿臣为难啊!儿臣这个皇帝做得实在……” “咎由自取!” 李豫一愣,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咎由自取,文过饰非。

    ” 李世民再次重复。

    他这次语气十分严厉,神态更是难得一见的艴然不悦。

     “朕早就发现你有文饰遮羞的毛病,没想到现在愈演愈烈。

    ”李世民威严地望着李豫,目光冰冷:朕问你,升平和你告状后,郭子仪是何反应?” 李豫沉默了片刻,缓缓回答:“杖子数十。

    ” “其后郭家可还有此言?” “……无。

    ” “朕再问你。

    你命李光弼救驾时,程元振当时又在哪里?” “在、在儿臣身边。

    ” “朕再问你。

    李光弼率军回徐,你若真想宽慰他,为何不将其家人送回徐州,反而命他胞弟驻守宫中,又特意将他母亲从河中带至长安?” 李豫抿唇不言,面色逐渐灰白。

     “还有仆固怀恩叛乱一事,究竟是何缘由,你一五一十说来!” “儿臣、儿臣……”李豫头上冒出冷汗,像是突然变成了结巴。

     “让朕来猜猜,是不是和你亲信宦官有关?” 李豫讷讷不言。

     李世民盯着李豫看了片刻,缓缓吐气。

     他知道恩威并施的道理,如今雷霆已过,必须春风化雨。

    见李豫面色难看,李世民主动缓和了声音:“朕知道,你登基时形势不好,八年的烂摊子丢给你,你能做到如今地步,想必也是尽心竭力。

    ” “儿臣、儿臣……” 李豫抬起头。

     这一次,他面上的委屈和痛苦毫无作伪。

    如同一只的猛虎被强行束缚,李豫的眼里还有不曾泯灭的雄心壮志,但他四十来岁的面容上却已刻满疲惫和沧桑。

     李豫像是被剥掉了假面,刚才还恨不得所有人都看清自己脸上眼泪的他,此刻竟然以袖拭泪,说不出话。

    见众人望来,李豫豁然起身,居然匆匆离开了锦布前。

     “无碍,让他去吧。

    ”李世民抬手示意众人继续看水幕。

     李世民面上自若,心头却难得地有一丝紧张: 这是最后一个考验。

     李豫,李冬郎——希望朕没有看错你。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770年,这一年,风起云涌。

    庙堂之上,代宗设计除去权阉鱼朝恩。

    江湖之远,杜甫的生命也逐渐走向尾声。

    】 【这一年,他在潭州遇到了一位故人——大名鼎鼎的李龟年。

    李龟年是唐朝最出名的音乐家、歌唱家。

    开元之时,李龟年在长安的风头可谓盛极一时。

    可惜安史之乱爆发,李龟年逃离长安,一直流浪,靠吉日良辰在宴会上唱歌挣钱度日。

    从北到南,他居无定所,直至潭州时,已经漂泊了七八年之久。

    】 【两人在潭州偶然相逢,两位历经磨难的老人相视无语,万千感慨在心头激荡。

    在最终,杜甫却只以一句简简单单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纪念此事。

    以喜写悲,戛然而止,万般滋味,只可意会。

    】 【据说之后不久,李龟年在一次宴会上唱了一曲《伊州歌》,唱罢“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后,李龟年因心情太过哀痛,竟然当场昏倒,四天后才勉强苏醒。

    之后,他不吃不喝,忧郁而逝。

    】 【而另一边,才刚安顿的杜甫又遇到了潭州战乱,全城百姓被迫仓皇出逃,杜甫一家也不得不卷入其中。

    一家人逃到衢州,找到了他们之前遗留的小船,慌忙向耒阳漂去。

    偏偏此时耒阳发洪水,杜甫一家被困在小船上五天五夜。

    当时的耒阳县令聂某闻讯,派人送来酒肉,令杜甫一家死里逃生。

    】 【几日后,耒阳县令亲自来江边寻找杜甫,可惜洪水苍茫,小船早已漂到了湘江上。

    县令不知道的是,杜甫因虚饿太久,骤然饱腹,竟然上吐下泻,出汗不止。

    或许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杜甫趴在枕上,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杜甫仍未忘却家国黎民:“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只可惜,故土战火纷乱,太平遥遥无期。

    在这叶漂荡的小舟上,诗圣杜甫走完了他的一生。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正是在“穷年忧黎元”和“济时敢爱死”的思想主导下,他将目光从王公贵族转向了底层百姓。

    农民、士兵、织女、船工、寡妇、老汉……这些被其他文人懒得一顾的底层人民,却一一进入杜甫诗中,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 【讲完了杜甫的一生,好似也看完了大唐的盛衰。

    在最后的五分钟里,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声,静静欣赏各朝著名文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吧!所有的评价都会在屏幕上以文字滚动的方式进行播放哦,请大家安静享受!】 …… 最后五分钟,堪称历朝历代文人狂欢。

    尤其是盛唐之后的朝代,听到“著名”两字,文人骚客几乎是同时仰头,谁不想成为“著名文人”?谁不想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焦急地望向天幕,期待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

     悦耳的音乐响起,天宝与贞观的文臣们也有些蠢蠢欲动:谁闲暇时不写几首诗打发时间?虽然比不过诗圣杜甫,但万一自己也是个“著名文人”呢? 但这样的念头只不过在众人脑海里一闪而逝。

    贞观和天宝的骚动只持续了几息,很快再次恢复平静。

    文臣们虽然想看,但是有一件更为迫切的事情放在众人面前——时间要到了! 大家都听到了月兮的那句话:“最后的五分钟。

    ” “还剩五分钟?五分钟到底是多久?!”李亨不由着急:“冬郎呢?他不是只能和我们对话一个时辰,是不是时间要到了?” 众人顿时紧张起来,就连李世民也不由面色肃然。

    他从李承乾的手上夺过铜镜,紧紧盯着镜面右下方空荡荡的龙椅。

     “约莫还有三分之一刻钟。

    ”李豫的声音突然响起。

     所有人才出一口气,立刻又被那“三分之一刻钟”给急得憋了回去。

     李豫的面孔重新出现在铜镜里,他已经洁过面,唯有瞳孔上覆着的那层晶亮水光,堪堪证明他刚才落泪的痕迹。

    李豫神色严肃,语气急促:“儿臣之前设置了漏刻,如今还剩三分之一刻钟,时间不多了!” 众人默契地望向李世民,等待着他的选择。

     李世民原本心头焦急,但看到李豫出现时,他又骤然松开了掐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

     与心急如焚的众人不同,李世民八风不动、安稳如山。

    见状,一旁急躁的臣子们也逐渐安静,他们望着太宗,莫名信服心安。

     “冬郎。

    ” 李世民也随玄肃二宗唤了李豫一声小名,他平静开口:“你还有什么要同朕与天宝众臣说的?” 李豫抿了抿唇,再抬眼,他的眼底再无刚才的算计和诡谲,取而代之的是赤诚的坚定: “三位祖宗,各位大人,安史之乱遗害无穷,恳请诸位千万想办法阻止祸事再起。

    另外,宝应元……我是说,762年,浙东有百姓叛乱。

    此事实乃豪吏为官,不肯放粮,百姓忿之,无奈举旗,请朝廷务必多加关照。

    另外,763年长安之事后,剑南西山诸州被吐蕃攻占,从此蛮夷每年扰京、秋季必定南侵,还请诸位大人早作防范!” 言罢,李豫深深俯首。

     “说完了?”李世民意有所指。

     李豫的目光落在远处的漏刻上——铜人手中的浮箭顶端距离刻度不过分毫,时间已经快要到了。

    奇怪的是,他此刻竟然前所未有感到平静。

    对上太宗审视的目光,李豫长叹一声,感慨万分:“时至今日,儿臣方懂孟圣真意。

    ” 众人望着他,无不面露焦急:时间不多了,代宗啊代宗,快问即位之事! 李豫对众人催促的目光视而不见,他只是望着李世民,一字一句、不疾不徐地念诵那段千古流传、人尽皆知的孟子名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浮箭抵上刻度,音乐骤然停止。

     石潭水波激荡、光影缭乱。

    李世民和李豫的面孔在波浪中摇晃变型,最后彻底模糊消散。

     ——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