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永遇乐、声声慢1

关灯
面前都会慢慢瓦解,这“三瘦”倒是让众人得以一窥李清照的笔力。

     “好像写得……是很不错?” “没想到啊,一幅对联中有那么多隐情。

    那第一幅对联说的是谁啊,会不会比李清照还厉害?” “那还用说,苏轼的后继者,当然厉害了!” 【第一幅对联大家应该也猜到了吧!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北宋莫随鸿雁南飞。

    关键词:继东坡、美芹、南宋。

    说的正是豪放派另一代表人物、南宋爱国词人、有着“词中之龙”之称的辛弃疾。

    】 ??? 词中之龙?! 苏轼苏辙欧阳修晏殊柳永晏几道秦观贺铸黄庭坚周邦彦当场震惊,龙为帝王之象,辛弃疾被称作词中之龙,岂不是词里的帝王?! 众人纷纷倒吸一口凉气,这辛弃疾,也猛得很呐!一个千古第一才女,一个词中之龙,出来的称号一个比一个炸裂,这宋朝别不是要赶上唐朝了。

     嬴政刘邦刘彻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等一众帝王同样沉默了一瞬,虽然这是后人称谓,虽然文人一贯喜欢夸大,但听到一个词人被冠以“龙”之名号,感觉……还挺微妙的? 汉朝。

     刘彻撇撇唇,哼哼一声:“朕倒要看看,这辛弃疾能写出什么词来,名字还和去病这么像。

    ” 莫说他们,连辛弃疾本人也被狠狠地惊了一下,虽然他已确定这对联说的是自己,但也没想到后人会给他封一个词中之龙啊! “太谬赞了……”辛弃疾摆摆手,显然是不堪接受。

     陈亮却觉得后人评得对:“诶,幼安兄过谦了。

    兄之词语义豪迈、气魄宏大,颇有龙吟虎啸之势,依我看,这评价中肯得很嘛!” “同甫兄又在取笑,”辛弃疾苦笑摇首,“你知我志,不在词章。

    ” 他此生以收复中原为志,词只为寄此情,水镜所称种种却俱在词章之列,结合先前“宋人虚愿”之语,辛弃疾的心情愈发沉重了。

     和辛弃疾一样沉重的还有汴梁城中的赵匡胤,越看对联的后半句,他就越心惊。

    赵匡胤觉得矛盾极了他已然预知辛弃疾接下来的词不会轻松,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那些不肖子孙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却又怕那结果是自己不能承受的。

     纠结来纠结去的,他气得重重地一拍桌案,直把周围伺候的人吓得扑通一声跪下:“官家息怒!” “皇兄息怒。

    ”赵光义也作势上来劝了,“眼下重要的,还是打起精神听水镜里怎么说呀!” 他语气真诚,眉眼殷切,当真是一副关心兄长的贤王模样,心里却是暗暗啐了一口,不屑地想着: 皇兄的后代也不过如此,半壁江山都丢了,还不如把皇位传给他呢! 【铁板铜琶,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说苏轼当年问一个歌者,我的词比起柳永的如何呢? 那歌者回答说,柳永的词,要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拿着红牙板,婉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 学士你的词呢,就得是关西大汉,抱着铜琵琶、拿着铁绰板,高唱着“大江东去。

    ” 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区别,铁板铜琶,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豪放词的代指了。

    】 北宋。

     苏轼听完故事大笑起来:“好,好,好!说得有趣,这歌者有急智!”不说别的,这故事倒是极好听的。

     另一边,青楼。

     歌女香香努了努嘴开口道:“这说得对,也不对。

    ” “哦?怎么说?”柳永饶有兴趣。

     “杨柳岸,晓风残月故须女郎歌唱,那‘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句,可不见得呢!” 柳永笑了:“香香机敏。

    不仅是我,那水镜提到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等,又岂是关西大汉唱得的?歌者对言,可见才智,却不可尽信。

    ” 这边讨论毕,楚棠继续。

     【悲黍,就是前面说过的黍离之悲;美芹大家在历史书上看到过,是他上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是极好的策论文,也有很高的军事价值,辛弃疾实在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 这话一出,嬴政刘彻李世民等皇帝眼睛都亮了:文武双全!还能写军事策论,这个词中之龙,有点东西啊! 南宋,皇宫。

     宋孝宗赵昚对辛弃疾的这篇策论有印象,其论精深独到,甚可见才干,水镜说得没错,辛弃疾确是个人才。

    只是…… 赵昚有点犹豫,辛弃疾在策论中多流露出主战之意,但隆兴和议之后,他对外已不像当初那样一意锋芒,中外无事,他是有意让辛弃疾多在内政上下功夫的,不知辛弃疾能否转过这个弯来。

     但,鸿雁南飞,看着下联,赵昚心里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看看两位词人又有什么难言的心事结在词中呢?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结合课下注释,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这两首词各流露出了词人何种情绪,两位词人表现情绪的方式是否相同?】 话音刚落,页面展开,顿时,两首风格迥异的词出现在了众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