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晚清的“老九门”

关灯
李谕去过几次东来顺饭庄,古典的铜锅涮出来的羊肉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他调酱汁的水平也是一绝,不管是北方的麻酱韭花流还是南方的干碟香油流,都能整出非常棒的口感。

     和同学一起吃饭都是由他亲自作为“调香师”,可以说是非常有效地缓解了南北矛盾! 可惜在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领域,他还是无法做出有效的制衡。

     等摊位前的其他人都坐定,李谕过去问道:“丁老板,怎么不见涮羊肉?” 丁德山用毛巾擦了擦汗:“爷你真是开玩笑,你看我的小摊位哪有条件做那个!” “你可以的!”李谕道,心里却说:“因为我还等着哪。

    ” 丁德山被他说的满头问号:“要不……先吃碗面?” “叮叮!” 李谕丢下8个铜板,“一碗羊肉杂面,我也尝尝丁老板的手艺。

    ” 丁德山自信满满:“您放心,在东边半片城,就吃不到我这么好的羊肉杂面!” 丁德山的手艺没的说,量也很大。

    一碗面下肚,李谕才感觉腹中满满。

     趁着时间还早,李谕在街上又转了一圈,街上摊位卖的东西都不贵,集中在几文钱到十几文钱之间,只是品种不算多。

     吃饭买东西的普通百姓也都很朴素,像丁德山一碗面卖四文钱,很多人还是要货比三家,往往会在四文钱的面和三文钱的包子之间犹豫半天。

    毕竟对他们而言,能吃饱肚子就够! 晚清的百姓绝大多数活在温饱线上下,每天的开销基本不会超过20文钱,放在现在的话,差不多是四五块钱的样子。

     但那些权贵们可就不一样了,豪掷千金也不在话下。

    所以说,晚清的社会绝对是朱门酒肉臭! 正准备往回走时,李谕看到一个外国人从一户大门中走出。

    这个老外年龄不小,差不多六七十岁,但是精神还不错。

     里面的人朝他鞠了一躬,老外也回了一礼,然后戴上帽子,神情漠然地走开了。

     这时候见个老外蛮稀罕的,李谕跟在了他后面。

     老外走了几步,在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身边停了下来,他蹲下身子,说道:“老汉,你为何在京师行乞?”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