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尾声之二·继续造神

关灯
李谕现在的个人重心彻底放在教育方面上了。

     见到孙学悟以及傅斯年后,两人同样表情凝重。

     “日本人真是王八蛋!”傅斯年恨恨道。

     “连王八蛋都不如!”李谕冷冷地说。

     “两位,隔墙有耳,小点声!”孙学悟提醒了一句。

     李谕收拾心情,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教育部的批示,他们已决定将大学迁往青岛。

    ” 傅斯年说:“青岛?那里的日本人不是更多吗?” “青岛的资源总归更多一些,而且济南现在的情况,你看怎么办学?”孙学悟叹道,“青岛的洋人多,还有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武官,日本人起码不敢如此放肆。

    ” “迁校也好,可以好好整顿一下,”傅斯年说,“以前那个魔王张宗昌,竟然霸道地要自己当校长,荒唐至极!他张宗昌有什么文化,令人笑掉大牙!要让全济南的学子朗诵他的《大明湖》吗?” 李谕想起张宗昌这位“诗界奇葩”也觉得很无语,《大明湖》是首打油诗: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跶 不过你别说,就算这样,张宗昌的诗竟然也比乾隆的流传广…… 李谕说:“我对于校址方面的选择,没有意见。

    另外,除了已经商定的一部分庚款,我会拿出更多资金襄助办学。

    ” 傅斯年高兴道:“多谢先生!” 李谕又说:“青岛有不少德国人,将来我联系一下,让德国派遣过来一批教师。

    ” 反正以后德国就开始反犹了,有的是人可以用。

     这种便宜不捡白不捡。

     —— 除了这些基础的教育工作,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再造几个科学之“神”。

    在民国这个严重缺乏自信的时代,多几个神效果很明显。

     首先要造的,是已经接近“神迹”的赵忠尧。

     他的事虽然不太难处理,但李谕一定要亲自去一趟。

     抵达美国,李谕立即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找到了赵忠尧。

     此时的赵忠尧有些失望,但见到李谕后神色一变:“院士先生!” 李谕直接问:“实验做完了?” “做完了,”赵忠尧说,“可是……” “可是什么……” “实验的结果有些奇怪,”赵忠尧说,“硬γ射线通过轻元素时的吸收情况才与克莱因-仁科公式相符;而当γ射线通过重元素时,出现了反常吸收,实际吸收量远大于克莱因-仁科公式得到的预计值。

    例如铅元素,测量得到的数值比公式所给的数值大了约40%,十分反常。

    ” “事出反常必有妖,”李谕笑道,“但在科学上,说不定就是有什么新东西,就像当时的反常塞曼现象。

    所以应该尽快将这个实验论文发表出来。

    ” “我估计也有新东西,可密立根教授觉得实验差距与理论预期太大,不同意签字发表论文。

    ”密立根苦恼道。

     此时的科学界传统,学生或者社会人士的论文,一般都要有一个大学教授签字才能发表,其实就相当于一种初审。

     李谕来干的就是这事:“我去劝劝他。

    ” 密立根是个相对保守的科学家,或者说他是个只认实验的人,对于未知的东西不太积极。

     他能够获得诺奖,主要是他在实验方面太牛———当然,实验做得好本来就是可以拿诺奖的。

    很多诺奖都是当年提出理论的人获得一次,后来有人做出实验又获得一次,毕竟这些实验做起来真挺难。

     李谕把赵忠尧的论文摆到密立根面前,问道:“教授,这篇论文为什么没有签字?” 密立根看了一眼说:“赵的实验结果太离谱!如果犯了错,反而会有损赵忠尧博士还有我的名声。

    ” 他的说法貌似有点道理。

     但李谕肯定不会空口无凭,马上给他摆证据,拿出另一篇论文:“这是英国狄拉克博士的方程。

    ” “又一个方程?”密立根眉头微皱,他不太关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进展,于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