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灯
今天是杨旭出差的第四天。

    学生时代,他理想中的工作是天南地北地跑,终日格子间的职场生活太无聊了些。

     等他真干上这样的工作,此时正前往这趟出差的第五个城市时,他心累到有点不想活。

     当然,话虽这么说,在老板身旁的他不敢有一丝松懈。

    老板今天行程不多,有个签约仪式和私人饭局,结束后就回京州。

     落地机场后,合作方派了人来接。

    杨旭坐在副驾驶座上,后边是老板与合作方的二把手在闲聊。

     合作前双方法务都过了n轮的条款,此时也无需再聊工作,两人一本正经地在聊着天气与本地特色美食。

    杨旭适时陪着笑,但绝不多话。

     看着车窗外的风云突变,杨旭看了天气预报后,又随即打开高铁购票网站查询了回京州的班次。

    果不其然,老板在下车时,吩咐他改高铁回去。

     此次合作是签订显示系统终端产品的项目定点,规模不算小,但也不必老板亲自来。

    但杨旭猜测,是为了那场私人饭局。

     杨旭是四年前硕士毕业后进的华科集团,彼时公司上市没多久,在一众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并不显眼,也不算是很好的选择,毕竟当时身边同学都以跻身知名车企为炫耀资本。

    他当时手里不是没有更好的offer,但面试时对方实施的服从性测试,让他觉得不是滋味。

    这点莫名的感受,说给人听,都要被嘲笑和再次质疑你为什么服从性不够? 有显而易见最正确的选择,杨旭还是犹豫了,纠结之中,他又去详细搜索了华科。

    公司成立于六年前,比起行业里资历深厚的老牌公司,它非常年轻。

    而老板,才三十出头。

    虽然即使选择进华科,也不代表有机会与老板共事,但杨旭隐约觉得,这个年纪的创业者,与上一辈相比,头脑更为开放,精力上处于巅峰,而上市这个结果,证明了领头者的能力。

     曾有学姐回校做就业分享,大道至简,不过是六个字:入对行,跟对人。

     杨旭决定为自己的决策引入杠杆,选择进华科。

     这四年里,公司市值翻了数倍。

     去年同学聚会,杨旭被众人调侃着说羡慕的同时,被点评一句运气好而已。

    他下意识想驳斥,想说自己的工作并不轻松,甚至算得上是辛苦,但欢乐的场面不适合正经说话。

     后来有一次在候机时,老板跟他闲聊了两句,他也不忘拍马屁,提了句自己被同学夸运气好。

     当时老板笑了下,回了句:不要去改变别人的认知。

     这句回答,杨旭反应了老半天。

    他话没有说全,只是为了逢迎下,而老板就推测出了当时的语境,那老板这还是侧面夸了自己。

     也许老板也被人数次说过运气好,一个没什么背景的人,能将事业做到这么大。

     或许是有,但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老板时,杨旭觉得,这种人,运气无非是让他成多大的事。

     老板的特点之一是,判断力极强。

    同样的信息,他的嗅觉及推导能力,都要比常人强太多。

     更别提最微不足道的拼劲,集团到如此规模,他没有松懈过,超长的工作时间与连轴转。

    也是,现在回头看,过去这几年,行业形势算是不错。

    而老板这么个体量,杀出了重围,上了个台阶。

     时机珍贵时,是不能歇的。

     签约仪式过后,肖华就去赴宴。

     进入包厢,黄海峰已在等他,肖华走上前笑着调侃了他,“老哥,许久不见,你日益富贵逼人啊。

    ” “你这骂人还不带脏字是不?”黄海峰看着自己的大肚子,“每天走一万步,一斤也不瘦。

    ” “得快步走,提高心率。

    ” “好,听你的,回去就快步走。

    ”黄海峰招呼他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