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灯
这哥们的轶事是多年前去办美签,他直接对人签证官讲,我不会讲英语,去美国有翻译,签证官给他过了。

    而同行去办签证的,有两个英语挺好,跟签证官聊的很愉快,然后给拒了。

    当时那两人听到肖华一句不会说英语就给过时,惊得眼珠子都要掉了。

     关系熟悉了,张一峰才知道,他从小学到初中,几乎就是学的哑巴英语,老师发音一团糟,也没什么磁带听。

    后来高中考去了县里,懒得再开口重头练,英语稍微差点,他也能用数理化的分数来拉。

     张一峰完全没想到过,他会是这样的出身。

    毕竟认识之初,他的谈吐和认知,就觉得他很不一般。

    做事挺大气的,自己倒是猜测过,他是不是来自显赫又低调的家庭。

     后来见过许多人,把一手的好牌打烂时,张一峰就会想到肖华,然而像他这样背景走出来的,极少。

     听着像励志故事,张一峰完全不觉得这有什么借鉴和鼓励的意义。

    会投胎是天赋,而智商高、决断力与自律,也是天赋。

    若论天赋的稀缺性,后者指不定概率更低些。

     这些年张一峰在美国研究数据类创新投资业务,两人许久未见,知道他要来,张一峰专门找了他聊一聊,也顺便聊点业务。

     认识之初,在市场理念上两人就有过一场争论。

    那时的张一峰是个完全市场普世派,市场能打破任何环境,而肖华认为市场受到环境的强制约,不同约束条件之下,会发展出不同形态。

    两人展开辩论许久,谁都没说服谁。

    而结束争论的,是肖华提出的诡辩,如果地球上就一个国家,有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谁的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

    而后来肖华的选择符合着他当时的观点,不同的年景有不同的约束,他一直聪明地在适应环境。

     张一峰有时认为他骨子里信奉市场主义,但他完全懂得如何玩另一种游戏。

    不知道这个人有没有任何信仰,但能肯定的是,这个人不论在何种环境,都能生存。

    或许这才是最为体现他出身的东西。

     肖华坐了下来,“我至少还是会讲一句blackcoffee的。

    ” “我特地没给你点,测测你的英语水平呢。

    ”张一峰笑了,“家里老人都还好吧。

    ” “挺好的,天气变冷,早些天让他们去三亚住着了。

    ” “老人有福气啊,不仅他们,家里亲戚都能靠你帮衬着。

    ” 肖华摇了头,“谈不上,能帮就帮。

    ” 其实肖华是觉得父母享得起福,他当初就说过,不会安排任何亲属进公司。

    他知道会有不少人去拜托他们,可他们从未在他面前提过一句。

    至于亲友,他投入心力稍多的,还是小一辈的教育。

    都会送进当地好点的学校,能考上大学他承担费用。

    要深造,如果能拿到国外像样的offer,他也会给赞助,野鸡大学不行,他又不是钱烧得慌。

     聊正事之前,自然是先叙旧,张一峰直接问了他,“你怎么还不结婚,也不打算要孩子?” “要孩子做什么?” “你这么大一摊生意,不得要个孩子来继承吗?”张一峰刚讲话,就听到了他的嗤笑,“你笑什么?” “我从没有想过要做一个百年老店。

    ”肖华喝了口咖啡,“如果有孩子,我这点钱,能让ta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 “怎么,等退休就把店给卖了去养老吗?” “听起来挺好的。

    ” “你会是那种闲得住的人?不过那还早着呢。

    ”张一峰忽然八卦地看着他,“要是当时舒怡没出国,你俩早结婚了吧。

    ” 肖华皱了眉,“都是什么陈年往事了,你还记得。

    ” “年初我还在洛杉矶见过她呢,她也还没结婚。

    要不你俩再试试?” “没这个必要。

    ”肖华反问了他,“你约我见面,是为了闲聊的?” 张一峰耸了肩,也收敛了开玩笑的,跟他开始谈正事。

     一行人过海关挺顺利,没有被关小黑屋的。

    他们出来之后,车已经在等待。

    加州的天气挺好,短暂感受之后,又坐入车中,去往明天要参观的公司所在的城市。

     又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虽没有做任何事,但舟车劳顿,到酒店后,孟思远放下行李就倒在了床上,想着眯一会。

     醒过一次,但她看着黑漆漆的房间,浑身酥软没力气爬起来,就又睡了过去。

     孟思远再一次醒来时趴在床上,心里空落落地像是被全世界抛弃了一般,到了不熟悉的环境里她特别没有安全感。

    她吸了吸鼻子,发了好一会儿的呆,才想起拿出手机看时间。

     原来才晚上九点,她一直觉得是凌晨了。

    出差群里没有消息,她回了会儿工作信息。

    可胃随着睡眠一并苏醒,飞机上她只吃了一顿,此时饿的不行了。

     这个点,酒店应该没有食物提供了。

    她看了地图,附近就有家麦当劳,即使她很不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