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关灯
既然詹权主动提起府里的账册,万商这会儿倒是有件事要问他。

     在万商拿到的账册中,有两样注明了轻易不能动,一个就是那三万两银子,这个好理解,相当于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最后一道保障。

    另一个是一座位于京郊五溪铺的田庄。

    这个庄子的规模只能算中等,庄内也没有温泉等特产,其实并不如何出彩。

     万商就想知道这个庄子是否有什么说头。

     詹权道:“这个我正巧知道,父亲在这个庄子里安置了好些伤残老兵。

    ” 万商:“!!!” 时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话并不夸张。

    战争永远都是血肉磨盘。

    先侯爷詹水根既然凭军功封爵的,肯定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此时的士兵待遇和万商在现代知晓的那一套截然不同。

    士兵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他们想要获得好的待遇,只能用命去挣。

     上位者的眼睛就算会往下看,也不能一眼看到最底层。

     他们不会爱护小兵的生命,更不可能在意小兵的未来。

     如果一个底层士兵在伤残前侥幸凭军功被授了一官半职,哪怕只是个百夫长,那么当他不幸伤残,他拿到手的补偿银子可能会稍微多些,至少能回家乡买十几亩良田。

    但如果这个底层士兵在他还是个小兵时就伤残了,那么他们就只能拿到一笔极少极少的回乡银。

    甚至就连回乡银都有可能被克扣。

    这样还真就不如直接死在战场上。

     死了,能少受好多罪。

     新皇作为边成军遗孤,他打天下的时候,多数义气兄弟来自边成军。

    所以对比当时角逐天下的其他势力,新皇这边算是对底层士兵比较关照的,至少舍得在军饷上投入真金白银,更不会克扣伤残士兵的回乡银。

    但是呢,轻微伤残是不离队的,要离队的都是失去战斗力的重伤残,而这样的伤残士兵其实也就同等于失去了劳作能力。

     他们就算手里有了几十两银子,又够什么呢? 除非是那种家乡还有靠谱亲人的,亲人本身有田产,那么伤残士兵拿着回乡银去投靠亲人,平日吃住都和亲人一起,每年再拿个一二两银子出来补贴,日子能过。

     但新皇打天下那时是乱世! 詹水根手里的底层士兵,正经招募来的少,有些是和他一样是被拉壮丁的,一开始就连为谁打仗都不知道,反正是稀里糊涂的,有幸活下来后被收编到了詹家军;有些是流民,在家乡根本活不下去了,可乱世无论去哪里都一样艰难,后来听说当兵能每日吃一顿饱饭,那就报名当呗;有些是被前朝官吏逼成了劫匪,偏他们大本事没有,自己成不了什么气候,蹦跶着蹦跶着就被收编了……这样的士兵要是伤残了,想回家乡去,只怕家乡的村子都荒芜了。

    亲人更是别想找见。

    说不得亲人早就死绝了。

     他们手里只有那么几十两银子,这银子还得先拿出来买地。

    西北地价便宜,但相对贫瘠;若是回去地价贵的南方,又恨不得十几两才买一亩好田,这银子够什么? 他们还残疾了,买了田地也不像老把式们能伺候好。

    哦,等到地里有了出息,又要先纳税。

    然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