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关灯
小
中
大
母亲做成了一件这么了不起的事!詹权在心里如此想着。
他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
忙碌之余,詹权把自己在南泽县的见闻和一些感想都记下来,寄回了京城。
转眼之间,他们在南泽县待了快一个月。
这些天里,詹权他们在附近的村子里发现了几户近亲成婚的。
之前詹权他们做过调查,姑表亲、姨表亲做得最多的是最穷和最富两种家庭。
最富就以世家为代表。
最穷就是那种穷得啥也没有了,家里的孩子嫁娶时出不起丝毫的嫁妆也付不起任何的彩礼,只能在亲戚里换换亲。
除了最穷和最富的这两种家庭,在日子还过得去的一些百姓中,近亲成婚的现象反而不多见。
因为他们日子都过得去,所以他们有往上爬的野心,要向外拓展人脉,总尽可能地试图找到更好的亲事。
当然,不是说处在最穷和最富中间的百姓就不做姑表亲、姨表亲了。
只是对比来看,处在中间的这些百姓,他们近亲成婚的比例确实是最低的,真叫人松一口气。
走完几个村子后,在穷苦人中,詹权一共发现了三十七户近亲成婚的。
其中有二十四户都已经养育出了健康的子嗣,至少明面上瞧着都健康,手脚是健全的,脑子也没问题。
之所以这些家庭都有健康子嗣,纯粹是因为他们生得多。
妻子几乎每一年每一年都在怀孕,年头怀孕,年尾生产坐月子,转过年来又有孕在身。
这么一年年地生着,哪怕多数孩子都有问题并夭折,但总能撞运气生出一个健康的。
无论舆论怎么传,这些有了健康子嗣的家庭应该都散不了,因为再嫁娶的成本对于穷人来说太大了。
有了健康子嗣,那就好好过,未来再不叫孩子近亲成婚就是。
只有十三户到现在都没有健康子嗣。
这十三户中,又有十一户已经连着几代近亲成婚了,他们能生成健康子嗣的几率已经非常小。
南泽县将会是舆论的发源地。
等到舆论兴起,这十三户的家庭很可能会散。
哪怕为了谋划大事,一些牺牲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管这十三户人的死活。
詹权就想了个办法。
正好免费送鸡崽的铺子里人手不够用。
因为送鸡铺日后还要以南泽县为中心,向着周边开设更多的铺子,人手再多都不嫌多。
别的诰命夫人开了送鸡铺,她们的第一家铺子都开在族亲所在地,完全可以培养族亲,这样人手渐渐就充盈了。
但南泽县这边的铺子是昌华郡主开的,她父母两边都没有族亲,这一招对于她来说就行不通。
偏偏这边的县令最靠谱,所以反倒是昌华郡主的送鸡铺进展最好。
想要开新铺子,他们就需要在当地招人,尽快培养起来。
詹权就把这十三户的妻子都推荐给送鸡铺了。
这些女人目不识丁,让她们去经营铺子,是为难她们。
但若是让她们学着孵小鸡,或者小鸡孵出来后还要养几天,这里头也需要人手,她们都可以学着上手。
只要这些女人品性上没问题,再勤快一些,她们就能一直干下去,也就有了稳定的收人。
这十三户都是家里穷得不行的,忽然有了这个机遇,一个个别提多珍惜了。
等到舆论传开,她们或是和离改嫁,有收入就有底气;或者和丈夫之间存在感情,两人只想这么过了,那手里有些钱,日后去族里过继一个孩子,也是一条出路。
至少在过继孩子这一点上,此时的人想得比现代人开。
因为此时的人看重礼法,只要族谱上你记在我名下,那你就和我亲生的一样。
这样安排下来,终于到了散播舆论的好时机,詹权觉得是时候行动了。
不过,在行动之前,他们决定把丁县令的注意力调开,免得被这位前朝的探花发现什么。
“怎么调开?”下属问。
如果丁县令不是一个好的,他们设计让他摔一跤,叫他在床上养三个月腿,县令肯定就没法注意他们了。
但这一个月时间,他们走访乡下,都能感觉出来丁县令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官。
当年南泽这边闹水灾,丁县令亲自在乡间走访,想方设法重新修了水道,趁农闲时带领民众挖了很多沟渠,后来果然就再也没遭遇过那样大的水灾。
丁县令这样爱民务实的好官,保护起来都不够呢,怎么能伤他。
詹权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刚离开京城时,太夫人万商知道他要去南方,太夫人当时说了一句:“南方?我听说南方有梯田,就是因地制宜沿着山坡开出来的田地,用来种水稻特别好。
这样还能防止山体滑落,免得一场暴雨就把山下村庄给埋了。
” 来南泽县转了一个月,詹权好似没有见过梯田。
如果真有梯田就好了。
要知道南泽这边多山,山下又多水域,耕种面
他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
忙碌之余,詹权把自己在南泽县的见闻和一些感想都记下来,寄回了京城。
转眼之间,他们在南泽县待了快一个月。
这些天里,詹权他们在附近的村子里发现了几户近亲成婚的。
之前詹权他们做过调查,姑表亲、姨表亲做得最多的是最穷和最富两种家庭。
最富就以世家为代表。
最穷就是那种穷得啥也没有了,家里的孩子嫁娶时出不起丝毫的嫁妆也付不起任何的彩礼,只能在亲戚里换换亲。
除了最穷和最富的这两种家庭,在日子还过得去的一些百姓中,近亲成婚的现象反而不多见。
因为他们日子都过得去,所以他们有往上爬的野心,要向外拓展人脉,总尽可能地试图找到更好的亲事。
当然,不是说处在最穷和最富中间的百姓就不做姑表亲、姨表亲了。
只是对比来看,处在中间的这些百姓,他们近亲成婚的比例确实是最低的,真叫人松一口气。
走完几个村子后,在穷苦人中,詹权一共发现了三十七户近亲成婚的。
其中有二十四户都已经养育出了健康的子嗣,至少明面上瞧着都健康,手脚是健全的,脑子也没问题。
之所以这些家庭都有健康子嗣,纯粹是因为他们生得多。
妻子几乎每一年每一年都在怀孕,年头怀孕,年尾生产坐月子,转过年来又有孕在身。
这么一年年地生着,哪怕多数孩子都有问题并夭折,但总能撞运气生出一个健康的。
无论舆论怎么传,这些有了健康子嗣的家庭应该都散不了,因为再嫁娶的成本对于穷人来说太大了。
有了健康子嗣,那就好好过,未来再不叫孩子近亲成婚就是。
只有十三户到现在都没有健康子嗣。
这十三户中,又有十一户已经连着几代近亲成婚了,他们能生成健康子嗣的几率已经非常小。
南泽县将会是舆论的发源地。
等到舆论兴起,这十三户的家庭很可能会散。
哪怕为了谋划大事,一些牺牲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管这十三户人的死活。
詹权就想了个办法。
正好免费送鸡崽的铺子里人手不够用。
因为送鸡铺日后还要以南泽县为中心,向着周边开设更多的铺子,人手再多都不嫌多。
别的诰命夫人开了送鸡铺,她们的第一家铺子都开在族亲所在地,完全可以培养族亲,这样人手渐渐就充盈了。
但南泽县这边的铺子是昌华郡主开的,她父母两边都没有族亲,这一招对于她来说就行不通。
偏偏这边的县令最靠谱,所以反倒是昌华郡主的送鸡铺进展最好。
想要开新铺子,他们就需要在当地招人,尽快培养起来。
詹权就把这十三户的妻子都推荐给送鸡铺了。
这些女人目不识丁,让她们去经营铺子,是为难她们。
但若是让她们学着孵小鸡,或者小鸡孵出来后还要养几天,这里头也需要人手,她们都可以学着上手。
只要这些女人品性上没问题,再勤快一些,她们就能一直干下去,也就有了稳定的收人。
这十三户都是家里穷得不行的,忽然有了这个机遇,一个个别提多珍惜了。
等到舆论传开,她们或是和离改嫁,有收入就有底气;或者和丈夫之间存在感情,两人只想这么过了,那手里有些钱,日后去族里过继一个孩子,也是一条出路。
至少在过继孩子这一点上,此时的人想得比现代人开。
因为此时的人看重礼法,只要族谱上你记在我名下,那你就和我亲生的一样。
这样安排下来,终于到了散播舆论的好时机,詹权觉得是时候行动了。
不过,在行动之前,他们决定把丁县令的注意力调开,免得被这位前朝的探花发现什么。
“怎么调开?”下属问。
如果丁县令不是一个好的,他们设计让他摔一跤,叫他在床上养三个月腿,县令肯定就没法注意他们了。
但这一个月时间,他们走访乡下,都能感觉出来丁县令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官。
当年南泽这边闹水灾,丁县令亲自在乡间走访,想方设法重新修了水道,趁农闲时带领民众挖了很多沟渠,后来果然就再也没遭遇过那样大的水灾。
丁县令这样爱民务实的好官,保护起来都不够呢,怎么能伤他。
詹权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刚离开京城时,太夫人万商知道他要去南方,太夫人当时说了一句:“南方?我听说南方有梯田,就是因地制宜沿着山坡开出来的田地,用来种水稻特别好。
这样还能防止山体滑落,免得一场暴雨就把山下村庄给埋了。
” 来南泽县转了一个月,詹权好似没有见过梯田。
如果真有梯田就好了。
要知道南泽这边多山,山下又多水域,耕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