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时 龟兹一日游
关灯
小
中
大
然听到两个僧人在八卦,有提到罗什的名字。
我心一动,放慢脚步偷偷凑过去听。
两个人在用吐火罗语交谈,大部分都被我听懂了。
“那个鸠摩罗什竟公然带年轻女子来礼佛,还是个汉族女子。
说什么是汉师,居然拜女子为师,谁知道真正是什么关系呢。
” “他身份与我们不同,自然可以无视戒律,谁敢责罚他?” “他受供精良,还有专人服侍,倒也罢了,谁让我等没有国师为父,公主为母呢。
但他无视戒律,每天外出寺庙也不与寺主言语,连早晚课也是想来便来,想走便走。
仗着无人敢管他,如此修行,怎能得道?” “听说他除了正宗佛法,还偷学大乘和外道谬经。
与师尊们辩论那些歪门邪道,连师尊也不放在眼里。
” “就是。
这种人。
。
。
。
。
。
” 我听不下去,偷偷离开回到大殿。
他的传记里就记载他“性率达,不砺小检,修行者颇非之”。
非凡的智力对于一位佛教修行者来说,就像是一柄双刃剑。
罗什所具有的王室成员的身份更是加大了伴随其天才而来的优势与不利。
我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僧人对他会有这些诟病,可是,听在耳里,真的很不舒服。
我无端地烦躁起来。
所以当我们离开“奇特”寺时,罗什还想带我继续参观。
我看看时间,离他晚课只有一个小时了。
叹口气,催促他回王新寺。
我没觉得那些清规戒律有多重要,可是,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别人的眼皮底下。
而他,又不能离开他所依赖的佛教僧侣集团。
他有些诧异,看看有些偏暗的天,即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便要先陪我回国师府。
我拒绝,告诉他我认路,自己会回去。
我不想再听见有人拿着我和他的关系诋毁他了。
他的脸色有点发白,怔怔地盯着我:“艾晴,你是不是听到什么?” 我摇头。
“不管你听到什么,我都不在意。
” 他说不在意,可是语气里还是有些愤愤,甩开袖子昂头说:“罗什行事,从不苛于陈规,但求无愧于心。
” 我又叹气。
高贵的身份和罕见的智慧过早使他得大名,但也提供他可以忽视戒律的某种条件。
他就是这样活得肆意,可是,罗什,你这样的无视不也是一种无奈么? 那天我还是坚持自己回去。
我只是他身边的匆匆过客,我不希望对他的诟病里再添一些我的因素。
回到国师府时一个小小的裹得严严实实的身子一头扎进我怀里,撒娇着向我抱怨为何一天不见我的影子。
我开心地牵起他的手,跟他玩起了捉迷藏,院子里的笑声清郎单纯,让我的郁闷一扫而空。
玩了一会,突然看见那袭褐红色的僧袍出现在门口。
唉,他又逃晚课了。
。
。
。
。
。
-------------------------------------------------------------------------------- 作者有话要说: 《晋书?西戎》中写“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
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
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对龟兹的描叙:“屈支国。
东西千余里。
南北六百余里。
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
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
多梨柰桃杏。
土产黄金铜铁铅锡。
气序和风俗质。
文字取则印度。
粗有改变。
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服饰锦褐断发巾帽。
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
王屈支种也。
”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奇特”寺的记载:“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敝佛像工饰。
僧徒肃穆精勤匪怠。
并是耆艾宿德硕学高才。
远方俊彦慕义至止。
国王大臣士庶豪右。
四事供养久而弥敬。
闻诸先志曰。
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摄知留事。
其弟受命。
窃自割势防未萌也。
封之金函持以上王。
王曰。
斯何谓也。
对曰。
回驾之日乃可开发。
即付执事随军掌护。
王之还也果有构祸者曰。
王令监国淫乱中宫。
王闻震怒欲置严刑。
弟曰。
不敢逃责愿开金函。
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
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
对曰。
王昔游方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割势自明。
今果有征愿垂照览。
王深惊异情爱弥隆。
出入后庭无所禁碍。
王弟于后行遇一夫拥五百牛欲事形腐。
见而惟念。
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岂非宿业。
即以财宝赎此群牛。
以慈善力男形渐具。
以形具故遂不入宫。
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
王以为奇特也。
遂建伽蓝。
式旌美迹传芳后叶。
” ////////////////////////////////////////// 这篇文是言情文,佛学和史学只是用来铺垫,因为一个是专业搞历史的,一个是和尚,小春不喜欢一见钟情似的爱情,要能擦出火花,必有心灵上的对话。
而且小春还用了那么一个大德高僧做主角,内心交流就更马虎不得了。
我心一动,放慢脚步偷偷凑过去听。
两个人在用吐火罗语交谈,大部分都被我听懂了。
“那个鸠摩罗什竟公然带年轻女子来礼佛,还是个汉族女子。
说什么是汉师,居然拜女子为师,谁知道真正是什么关系呢。
” “他身份与我们不同,自然可以无视戒律,谁敢责罚他?” “他受供精良,还有专人服侍,倒也罢了,谁让我等没有国师为父,公主为母呢。
但他无视戒律,每天外出寺庙也不与寺主言语,连早晚课也是想来便来,想走便走。
仗着无人敢管他,如此修行,怎能得道?” “听说他除了正宗佛法,还偷学大乘和外道谬经。
与师尊们辩论那些歪门邪道,连师尊也不放在眼里。
” “就是。
这种人。
。
。
。
。
。
” 我听不下去,偷偷离开回到大殿。
他的传记里就记载他“性率达,不砺小检,修行者颇非之”。
非凡的智力对于一位佛教修行者来说,就像是一柄双刃剑。
罗什所具有的王室成员的身份更是加大了伴随其天才而来的优势与不利。
我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僧人对他会有这些诟病,可是,听在耳里,真的很不舒服。
我无端地烦躁起来。
所以当我们离开“奇特”寺时,罗什还想带我继续参观。
我看看时间,离他晚课只有一个小时了。
叹口气,催促他回王新寺。
我没觉得那些清规戒律有多重要,可是,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别人的眼皮底下。
而他,又不能离开他所依赖的佛教僧侣集团。
他有些诧异,看看有些偏暗的天,即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便要先陪我回国师府。
我拒绝,告诉他我认路,自己会回去。
我不想再听见有人拿着我和他的关系诋毁他了。
他的脸色有点发白,怔怔地盯着我:“艾晴,你是不是听到什么?” 我摇头。
“不管你听到什么,我都不在意。
” 他说不在意,可是语气里还是有些愤愤,甩开袖子昂头说:“罗什行事,从不苛于陈规,但求无愧于心。
” 我又叹气。
高贵的身份和罕见的智慧过早使他得大名,但也提供他可以忽视戒律的某种条件。
他就是这样活得肆意,可是,罗什,你这样的无视不也是一种无奈么? 那天我还是坚持自己回去。
我只是他身边的匆匆过客,我不希望对他的诟病里再添一些我的因素。
回到国师府时一个小小的裹得严严实实的身子一头扎进我怀里,撒娇着向我抱怨为何一天不见我的影子。
我开心地牵起他的手,跟他玩起了捉迷藏,院子里的笑声清郎单纯,让我的郁闷一扫而空。
玩了一会,突然看见那袭褐红色的僧袍出现在门口。
唉,他又逃晚课了。
。
。
。
。
。
-------------------------------------------------------------------------------- 作者有话要说: 《晋书?西戎》中写“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
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
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对龟兹的描叙:“屈支国。
东西千余里。
南北六百余里。
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
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
多梨柰桃杏。
土产黄金铜铁铅锡。
气序和风俗质。
文字取则印度。
粗有改变。
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服饰锦褐断发巾帽。
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
王屈支种也。
”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奇特”寺的记载:“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敝佛像工饰。
僧徒肃穆精勤匪怠。
并是耆艾宿德硕学高才。
远方俊彦慕义至止。
国王大臣士庶豪右。
四事供养久而弥敬。
闻诸先志曰。
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摄知留事。
其弟受命。
窃自割势防未萌也。
封之金函持以上王。
王曰。
斯何谓也。
对曰。
回驾之日乃可开发。
即付执事随军掌护。
王之还也果有构祸者曰。
王令监国淫乱中宫。
王闻震怒欲置严刑。
弟曰。
不敢逃责愿开金函。
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
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
对曰。
王昔游方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割势自明。
今果有征愿垂照览。
王深惊异情爱弥隆。
出入后庭无所禁碍。
王弟于后行遇一夫拥五百牛欲事形腐。
见而惟念。
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岂非宿业。
即以财宝赎此群牛。
以慈善力男形渐具。
以形具故遂不入宫。
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
王以为奇特也。
遂建伽蓝。
式旌美迹传芳后叶。
” ////////////////////////////////////////// 这篇文是言情文,佛学和史学只是用来铺垫,因为一个是专业搞历史的,一个是和尚,小春不喜欢一见钟情似的爱情,要能擦出火花,必有心灵上的对话。
而且小春还用了那么一个大德高僧做主角,内心交流就更马虎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