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当时,我们正年轻:东方狂欢节
关灯
小
中
大
我坐罗什的马车到王城。
一路的颠簸本来该有助睡眠,可是我却了无睡意。
我整个人处在极度亢奋中,不时盯着自己的双手。
自从这双手触碰过他的脸后,我都舍不得洗手了。
我伸出手,闭着眼睛,在脑中描绘出他的轮廓,用我的手去再次感觉。
那微温的触感,略有些扎人的胡茬,消瘦的双颊,顺滑的皮肤。
不可抑止的笑,又漾上了我的脸。
我就这样一路时不时傻笑着,下午时分到了延城。
住进了罗什早已安排好的定点客栈,还是个上房。
如果没有他的预定,这会儿客栈也早就人满为患了。
吃了些东西才发现开始犯困,好久没有熬夜了,只有临考试时才会去通宵教室。
结果整个剩下的时间我都在呼呼大睡。
希望我没打呼噜,如果真的不小心打了的话,希望没吵到隔壁的人。
苏幕遮,又称乞寒节,每年农历七月举行。
是为了祈祷当年冬天严寒,可降更多的雪,来年便水源充沛。
苏幕遮在唐代传入中原,曾轰动京城,唐人写的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就数量繁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等等,都有描述。
到宋时,苏幕遮成了词牌名,最有名的苏幕遮词就是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了。
玄奘在龟兹时,曾经目睹苏幕遮的热闹,并记录了下来。
龟兹王请他一起观看,歌舞到高潮时,龟兹王还邀请玄奘脱去袈裟鞋袜,共跳乞寒舞。
唉,玄奘不也看了歌舞?为何他就不能……算了,人家玄奘远来是客,入乡随俗也无可非议。
我戴着早已在苏巴什买好的面具,在街上晃荡。
所有主干道全部都是人,大家都戴着假面,认识不认识的,都相互问好。
这样融洽的气氛,我的心情变得超好。
跟着人群在街边站着,不一会,游行队伍开始来了。
先是一个鼓队,以大羯鼓为首,坐在马车上激烈地敲着,拉开了苏幕遮的序幕。
后面跟着一群艺人,手上拿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鼓,配合舞蹈动作,应和着大羯鼓。
隔一段后面再来的是一群男女对舞,衣着端庄,双手持丝巾两端,神情庄重,舞风古朴。
嗯,跟我们的大妈们逢年过节就上街表演的秧歌舞有点像。
然后又有方阵表演绳舞,头戴花冠的妙龄少女,执一根缀有各种花饰的绳子,舞姿飘逸,神情妩媚。
后面再上来的是飘带舞,猴舞,等等,看得我眼花缭乱。
每个方阵都有自己的小型乐队,坐在鲜花装饰的马车上,荜篥,箜篌,琵琶,角笛,等等,悦耳清脆。
1903年,两个日本人在苏巴什故城发现了一个舍利盒,里面装高僧骨灰。
他们将舍利盒偷偷带回了日本,就存放了起来。
直到1957年,日本人发现舍利盒颜色层下隐约有绘画痕迹。
他们拨去表面颜色,露出了原来的图像,是精美到让人惊叹的苏幕遮乐舞图。
上面绘有各色人物,手执西域特色的乐器,戴着假面,摆出不同的舞蹈造型。
如今,这舍利盒还在日本,我们自己研究,还得从日本拍了照,拿回国来。
而眼下,早已经消逝的东方狂欢节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那份喜悦,无法言语。
苏幕遮会不分昼夜,连演七天。
回去后如果能把这个盛大的古代节日复制出来,对研究音乐舞蹈风俗民情的历史传承性,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
光是这些,就能引得多少同仁射来愤怒的红眼。
呵呵,我笑晕了。
已经中午时分了,跳舞的方阵在沿着街巡演,路边推出不少小吃摊,烤羊肉的味道引得我口水直流。
脱下面具,跟小摊主要了三串羊肉串。
这个时代的羊肉串超级大,每块肉跟鸡蛋一样大小。
在新疆旅游时,羊肉串的大小,从南疆到北疆,从新疆到内地再到沿海,是依次减小的。
在南疆(喀什,和田,库车等地),跟一千六百五十年前一样,是鸡蛋大小的羊肉串,通常两元一串。
而我们学校门前的小摊,是我见过的最小的羊肉串,一元一串,但女生都得吃二十串才能有垫底的感觉。
把思绪从现代拉回眼前的古代节日,啃着羊肉看街上的人来人往。
边吃东西边看帅哥最带劲,不过,看似帅哥好像不多啊,因为都戴着面具。
突然,我张着正准备咬肉的嘴,忘记咬下去了。
人群中有人向我走来,纤长的身材,穿着龟兹贵族典型的鹅黄色束腰式短装。
这种装扮,看上去很像中世纪时欧洲的骑士服,只要身材好,男人穿上都会英姿飒爽。
而那个男人,这样的打扮,看上去尤为伏贴,加上身材高挑,在人群中简直是鹤立鸡群。
虽然无法看到他的脸,也能断定这是个极品男人。
这样一个男人在朝我走来,而那身姿,怎么如此熟悉?他戴着一个鬼脸面具,面具下的眼睛,在走近我时,透出诧异和探询的目光。
我眯起眼,仔细打量。
那双眼,是我熟悉的浅灰色。
我的心,突然快得要蹦出胸膛。
他……
一路的颠簸本来该有助睡眠,可是我却了无睡意。
我整个人处在极度亢奋中,不时盯着自己的双手。
自从这双手触碰过他的脸后,我都舍不得洗手了。
我伸出手,闭着眼睛,在脑中描绘出他的轮廓,用我的手去再次感觉。
那微温的触感,略有些扎人的胡茬,消瘦的双颊,顺滑的皮肤。
不可抑止的笑,又漾上了我的脸。
我就这样一路时不时傻笑着,下午时分到了延城。
住进了罗什早已安排好的定点客栈,还是个上房。
如果没有他的预定,这会儿客栈也早就人满为患了。
吃了些东西才发现开始犯困,好久没有熬夜了,只有临考试时才会去通宵教室。
结果整个剩下的时间我都在呼呼大睡。
希望我没打呼噜,如果真的不小心打了的话,希望没吵到隔壁的人。
苏幕遮,又称乞寒节,每年农历七月举行。
是为了祈祷当年冬天严寒,可降更多的雪,来年便水源充沛。
苏幕遮在唐代传入中原,曾轰动京城,唐人写的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就数量繁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等等,都有描述。
到宋时,苏幕遮成了词牌名,最有名的苏幕遮词就是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了。
玄奘在龟兹时,曾经目睹苏幕遮的热闹,并记录了下来。
龟兹王请他一起观看,歌舞到高潮时,龟兹王还邀请玄奘脱去袈裟鞋袜,共跳乞寒舞。
唉,玄奘不也看了歌舞?为何他就不能……算了,人家玄奘远来是客,入乡随俗也无可非议。
我戴着早已在苏巴什买好的面具,在街上晃荡。
所有主干道全部都是人,大家都戴着假面,认识不认识的,都相互问好。
这样融洽的气氛,我的心情变得超好。
跟着人群在街边站着,不一会,游行队伍开始来了。
先是一个鼓队,以大羯鼓为首,坐在马车上激烈地敲着,拉开了苏幕遮的序幕。
后面跟着一群艺人,手上拿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鼓,配合舞蹈动作,应和着大羯鼓。
隔一段后面再来的是一群男女对舞,衣着端庄,双手持丝巾两端,神情庄重,舞风古朴。
嗯,跟我们的大妈们逢年过节就上街表演的秧歌舞有点像。
然后又有方阵表演绳舞,头戴花冠的妙龄少女,执一根缀有各种花饰的绳子,舞姿飘逸,神情妩媚。
后面再上来的是飘带舞,猴舞,等等,看得我眼花缭乱。
每个方阵都有自己的小型乐队,坐在鲜花装饰的马车上,荜篥,箜篌,琵琶,角笛,等等,悦耳清脆。
1903年,两个日本人在苏巴什故城发现了一个舍利盒,里面装高僧骨灰。
他们将舍利盒偷偷带回了日本,就存放了起来。
直到1957年,日本人发现舍利盒颜色层下隐约有绘画痕迹。
他们拨去表面颜色,露出了原来的图像,是精美到让人惊叹的苏幕遮乐舞图。
上面绘有各色人物,手执西域特色的乐器,戴着假面,摆出不同的舞蹈造型。
如今,这舍利盒还在日本,我们自己研究,还得从日本拍了照,拿回国来。
而眼下,早已经消逝的东方狂欢节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那份喜悦,无法言语。
苏幕遮会不分昼夜,连演七天。
回去后如果能把这个盛大的古代节日复制出来,对研究音乐舞蹈风俗民情的历史传承性,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
光是这些,就能引得多少同仁射来愤怒的红眼。
呵呵,我笑晕了。
已经中午时分了,跳舞的方阵在沿着街巡演,路边推出不少小吃摊,烤羊肉的味道引得我口水直流。
脱下面具,跟小摊主要了三串羊肉串。
这个时代的羊肉串超级大,每块肉跟鸡蛋一样大小。
在新疆旅游时,羊肉串的大小,从南疆到北疆,从新疆到内地再到沿海,是依次减小的。
在南疆(喀什,和田,库车等地),跟一千六百五十年前一样,是鸡蛋大小的羊肉串,通常两元一串。
而我们学校门前的小摊,是我见过的最小的羊肉串,一元一串,但女生都得吃二十串才能有垫底的感觉。
把思绪从现代拉回眼前的古代节日,啃着羊肉看街上的人来人往。
边吃东西边看帅哥最带劲,不过,看似帅哥好像不多啊,因为都戴着面具。
突然,我张着正准备咬肉的嘴,忘记咬下去了。
人群中有人向我走来,纤长的身材,穿着龟兹贵族典型的鹅黄色束腰式短装。
这种装扮,看上去很像中世纪时欧洲的骑士服,只要身材好,男人穿上都会英姿飒爽。
而那个男人,这样的打扮,看上去尤为伏贴,加上身材高挑,在人群中简直是鹤立鸡群。
虽然无法看到他的脸,也能断定这是个极品男人。
这样一个男人在朝我走来,而那身姿,怎么如此熟悉?他戴着一个鬼脸面具,面具下的眼睛,在走近我时,透出诧异和探询的目光。
我眯起眼,仔细打量。
那双眼,是我熟悉的浅灰色。
我的心,突然快得要蹦出胸膛。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