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灯
的刘通一听见珠帘撩起的声音,就迫不及待迎上前:“微臣参见殿下。

    ” “先生别多礼,出什么事了?”燕王看出他脸色惨白,显然是出了大事。

     刘通从袖中抽出密信,恭谨递上:“请殿下过目。

    ” 燕王利索地抖开信纸,一目十行看完了内容。

     “审讯抄录已经送去父皇案前了吗?”燕王狭长的双眼都瞪圆了,面色惨白地看向刘通。

     “还没有!”刘通赶忙安慰道:“案子还没有决断,这份口供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请我暗中交由殿下过目的。

    ” 燕王略松口气,缓缓闭上眼,看似波澜不惊,拳头却以按捺不住,手里厚厚一叠信纸,快被他的拇指捏穿了。

     “这无耻之徒!”信纸被猛地甩在桌案上,燕王怒不可遏地走到刘通面前,怒道:“他以为跟本王攀扯上关系,三法司就不敢彻查他了?让他们无需顾及本王,彻查到底!” “殿下息怒。

    ”刘通赶忙劝慰道:“赵亮这厮很可能是受人指使,杀良冒功是假,挑拨君上与殿下才是真,切不可意气用事,如他所愿啊!” “那你认为该当如何?”燕王压着怒气:“那畜牲守边三载,鞑子隔三差五侵扰边民,百姓本就苦不堪言,这畜生眼看要被撤换了,急于立功,竟干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因为他口供中有意与我攀扯,就要我出面保他不成?若真如此,边疆冤死的百姓岂不算是我亲手残害!” “殿下慎言!”刘通咚的跪倒在地,禁不住满含热泪。

     燕王自幼正直爱民,让他这个当老师的对大楚未来满是期许,可是,没有君上的偏爱,燕王这份正直,便是自误的利刃。

     一个月以前,辽东齐宁关传来捷报——我军斩杀鞑子一千二百余敌军。

     半个月前,清点核查的监察御史紧急密报回京,说敌军尸首中发现女人孩童,怀疑齐宁关统军将领,杀良冒功! 因为捷报让皇帝龙颜大悦,事情早已传遍京城,又明发邸报,通告各省,可以说举国皆知,这时候出了这档子事,君父的脸往哪里搁? 于是密信被内阁暂且压下,让三法司紧急会审,先确定事情真伪,以免惊扰君父。

     审讯过程中,那罪将竟提到自己回京述职时,燕王私下与他多次会面,说燕王知道他的为人,是那些不忠不孝想烧冷灶的奸贼想要陷害他。

     这就是给自己盖燕王党的印章。

     两次会面是真的,因为燕王本就关心边防战事,又不能时时去边境巡视,当然想从他口中了解情况。

     没想到,这畜牲临死前,还想扯燕王挡箭。

     燕王血气方刚,完全没法保持理智,恨不得跟那畜牲玉石俱焚。

     刘通再三哀求劝慰,才让皇子冷静下来。

     “徐阁老是什么意思。

    ”燕王低着头,绝望地开口。

     “阁老说了,这奸贼绝逃不过一死!”刘通低声道:“只是不能以杀良冒功的罪名处死,这件事有损君上颜面,又连累殿下受冤,不如暂且压下,等事态平息,另寻个由头,定将那厮凌迟处死!” 沉默。

     良久,燕王嗓音低哑:“那些冤死的百姓呢?亲属又如何安抚?” “没有亲属。

    ”刘通沉痛道:“恐怕是屠村灭口,并无生还者鸣冤。

    ” “岂有此理!”燕王终究还是忍无可忍:“不行!绝不能掩藏这畜牲的罪名!” “殿下!” 刘通再三劝说无果,只得拜退,去徐阁老府上商议。

     燕王一整日气得茶饭不思。

     一个太监欣喜地进门通报:“殿下,查着了,昨晚去拜寿的进士中,只有一个不满二十岁的进士,就是那名动京城的神童小白——韩皎!” 燕王竟被这消息分散了注意力,怔愣片刻,微眯起眼:“无怪乎如此狂妄。

    ” 太监躬身等待燕王吩咐。

     许久,燕王却只嗤笑一声:“神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