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关灯
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滤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悲剧,上升到滑稽。

     这年他43岁,正当盛年。

    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

    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祭饲,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筐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回来了。

    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

    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

    他有一个小小的贬滴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

    毕竟劳累,在47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

    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

    文采辈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

    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想力。

    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

    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

    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

    这些,都可以从柳侯词碑廊中看到。

    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如今柑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