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关灯
小
中
大
一截,在禅堂中毁了几章。
留下了数不清的宋之问,在写写弄弄,吟吟唱唱。
更有魅力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大可怀疑。
宋之问那夜遇到的,很可能是另一位大诗人。
如果是这样,那末,故事中的骆宾王就成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天才的“共名”。
但是,我们仍然不妨设想,骆宾王自觉那夜因一时莽撞漏了嘴。
第二天一早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年老体衰走不得远路了,行行止止,最后选中了长江和狼山,静静地在那里终结了波涌浪卷的一生。
我相信,文学大师临江而立时所产生的文思是极其灿烂的,但他不愿再像那天晚上随口吐露,只留下让人疑惑的一座孤坟。
坟近长江入海处,这或许正是他全部文思的一种凝聚,一种表征。
据《通州志》记载,骆宾王的墓确实在这里,只不过与现在的坟地还有一点距离。
240多年前,人们在一个叫黄泥口的地方发现一坏浸水的黄土,掘得石碑半截,上有残损的“唐骆”二字,证之《通州志》,判定这便是文学大师的丧葬之地。
于是稍作迁移,让它近傍狼山,以便游观凭吊。
骆宾王《讨武曌檄》中有著名的两句:“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他当然不是在预言自己,但是这两句又颇近预言,借了来,很可描述中国文人的神秘命运。
狼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春中状元是1894年,离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只有10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结长江的狼山。
中国科举,是历代知识分子恨之咒之、而又求之依之的一脉长流。
中国文人生命史上的升沉荣辱,大多与它相关。
一切精明的封建统治者对这项制度都十分重视。
《唐摭言》记,唐太宗在宫门口看见新科进士级行而出,曾高兴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期望,就是通过科举的桥梁抵达帝王的“彀中”。
骆宾王所讨伐的武则天也很看重科举,还亲自在洛城殿考试举人。
科举制度实在是中国封建统治结构中一个极高明的部位,它如此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又如此精巧地把社会竞争欲挑逗起来,纳入封建政治机制。
时间一长,它也就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科举人格,在中国文人心底代
留下了数不清的宋之问,在写写弄弄,吟吟唱唱。
更有魅力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大可怀疑。
宋之问那夜遇到的,很可能是另一位大诗人。
如果是这样,那末,故事中的骆宾王就成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天才的“共名”。
但是,我们仍然不妨设想,骆宾王自觉那夜因一时莽撞漏了嘴。
第二天一早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年老体衰走不得远路了,行行止止,最后选中了长江和狼山,静静地在那里终结了波涌浪卷的一生。
我相信,文学大师临江而立时所产生的文思是极其灿烂的,但他不愿再像那天晚上随口吐露,只留下让人疑惑的一座孤坟。
坟近长江入海处,这或许正是他全部文思的一种凝聚,一种表征。
据《通州志》记载,骆宾王的墓确实在这里,只不过与现在的坟地还有一点距离。
240多年前,人们在一个叫黄泥口的地方发现一坏浸水的黄土,掘得石碑半截,上有残损的“唐骆”二字,证之《通州志》,判定这便是文学大师的丧葬之地。
于是稍作迁移,让它近傍狼山,以便游观凭吊。
骆宾王《讨武曌檄》中有著名的两句:“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他当然不是在预言自己,但是这两句又颇近预言,借了来,很可描述中国文人的神秘命运。
狼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春中状元是1894年,离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只有10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结长江的狼山。
中国科举,是历代知识分子恨之咒之、而又求之依之的一脉长流。
中国文人生命史上的升沉荣辱,大多与它相关。
一切精明的封建统治者对这项制度都十分重视。
《唐摭言》记,唐太宗在宫门口看见新科进士级行而出,曾高兴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期望,就是通过科举的桥梁抵达帝王的“彀中”。
骆宾王所讨伐的武则天也很看重科举,还亲自在洛城殿考试举人。
科举制度实在是中国封建统治结构中一个极高明的部位,它如此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又如此精巧地把社会竞争欲挑逗起来,纳入封建政治机制。
时间一长,它也就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科举人格,在中国文人心底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