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关灯
每天清晨,上海人还在市场上讨价还价,还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不断吵架。

    晚上,回到家,静静心,教训孩子把英文学好。

    孩子毕业了,出息不大,上海人叹息一声,抚摸一下自己斑白的头发。

     一部怪异的上海史,落到这一代人手上继续书写。

     续写上海新历史,关键在于重塑新的上海人。

    重塑的含义,是人格结构的调整。

    对此请允许我说几句重话。

     今天上海人的人格结构,在很大的成分上是百余年超浓度繁荣和动乱的遗留。

    在本世纪前期,上海人大大地见了一番世面,但无可否认,那时的上海人在总体上不是这座城市的主宰。

    上海人长期处于仆从、职员、助手的地位,是外国人和外地人站在第一线,承受着创业的乐趣和风险。

    众多的上海人处于第二线,观看着,比较着,追随着,参谋着,担心着,庆幸着,来反复品尝第二线的乐趣和风险。

    也有少数上海人冲到了第一线,如果成功了,后来也都离开了上海。

    这种整体角色,即使上海人见闻广远,很能适应现代竞争社会,又缺少自主气魄,不敢让个体生命灿烂展现。

     直到今天,即便是上海人中的佼佼者,最合适的岗位仍是某家跨国大企业的高级职员,而很难成为气吞山河的第一总裁。

    上海人的眼界远远超过闯劲,适应力远远超过开创力。

    有大家风度,却没有大将风范。

    有鸟瞰世界的视野,却没有纵横世界的气概。

     因此,上海人总在期待。

    他们眼界高,来什么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只好靠发发牢骚来消遣。

    牢骚也仅止于牢骚,制约着他们的是职员心态。

     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没有统领全局的强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与怯弱相伴随。

    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连玩也玩得很不放松,前顾后盼,拖泥带水。

    连谈恋爱也少一点浪漫色彩。

     上海人的丑陋性,大多由此伸发。

    失去了人生的浩大走向,智慧也就成了手上的一种私人玩物。

    文化程度高的,染上沙龙气,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