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关灯
小
中
大
王守稼。
但是,他的名字上,竟打着一个怪异的黑框! 连忙拉人询问,一位陌生人告诉我:“这是我们上海历史学界的不幸,接连去世两位!王守稼在给陈旭麓先生送挽联后,接受手术,没有成功。
”那人见我痴呆,加了一句:“明天下午也在这里,举行王守稼副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
” 我实在忍不住了。
站在王守稼书写的挽联前,为他痛哭。
就在刚才,我还在厅堂里到处找他。
他,今年46岁,也是一个少见的好人。
早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因家贫买不起车票,每星期从市西的家里出发,长途步行去学校,却又慷慨地一再把饭菜票支援更贫困的外地同学。
我忘不了他坦诚、忧郁、想向一切人倾诉又不愿意倾诉的目光。
人越来越瘦,学术论文越发越多。
脸色越来越难看,文章越写越漂亮。
论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外交乃至倭寇,精彩备至。
他经常用宁波话讲着自己的写作计划,“还有一篇,还有一篇……”像是急着要在历史上找到身受苦难的病根。
陈旭麓教授就曾对我说,王守稼是他最欣赏的中年历史学家之一。
直到去世,王守稼依然是极端繁忙,又极端贫困。
他的遗嘱非常简单:恳求同学好友帮忙,让他年幼的儿子今后能读上大学。
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最典型的遗嘱。
是的,家住殡仪馆很近,明天,再去与守稼告别。
朋友们走了,我还在。
不管怎么样,先得把陈旭麓先生的几篇文章找出来,好好读读,再把我关于龙华的那篇《文化苦旅》写完。
今夜就不写了,病着,又流了那么多泪,早点睡。
篇后附记 以上这篇匆匆写于病中的日记或随笔,被江曾培兄拿到他主编的《小说界》杂志发表了,没想到竞在文化界引起反响,并不知不觉地在一次颇具规模的“上海人一日”征文中获得首奖。
我想这大概是由于评委都是文人,对我笔底流露的某种苦涩味也有一点切身感受的缘故。
我在文中提到要在《文化苦旅》中加一篇以龙华为题材的文章,致使不少读者经常问起,但我一直未能写出,真是抱歉。
龙华是不好写的。
它长久默默地审视着上海的历史,而历史对它本身却没有过多的垂爱,就像我上文写到的两位历史学家。
是的,龙华就是一位年迈、潦落而昧于自己生平的历史学家。
但是,他的名字上,竟打着一个怪异的黑框! 连忙拉人询问,一位陌生人告诉我:“这是我们上海历史学界的不幸,接连去世两位!王守稼在给陈旭麓先生送挽联后,接受手术,没有成功。
”那人见我痴呆,加了一句:“明天下午也在这里,举行王守稼副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
” 我实在忍不住了。
站在王守稼书写的挽联前,为他痛哭。
就在刚才,我还在厅堂里到处找他。
他,今年46岁,也是一个少见的好人。
早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因家贫买不起车票,每星期从市西的家里出发,长途步行去学校,却又慷慨地一再把饭菜票支援更贫困的外地同学。
我忘不了他坦诚、忧郁、想向一切人倾诉又不愿意倾诉的目光。
人越来越瘦,学术论文越发越多。
脸色越来越难看,文章越写越漂亮。
论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外交乃至倭寇,精彩备至。
他经常用宁波话讲着自己的写作计划,“还有一篇,还有一篇……”像是急着要在历史上找到身受苦难的病根。
陈旭麓教授就曾对我说,王守稼是他最欣赏的中年历史学家之一。
直到去世,王守稼依然是极端繁忙,又极端贫困。
他的遗嘱非常简单:恳求同学好友帮忙,让他年幼的儿子今后能读上大学。
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最典型的遗嘱。
是的,家住殡仪馆很近,明天,再去与守稼告别。
朋友们走了,我还在。
不管怎么样,先得把陈旭麓先生的几篇文章找出来,好好读读,再把我关于龙华的那篇《文化苦旅》写完。
今夜就不写了,病着,又流了那么多泪,早点睡。
篇后附记 以上这篇匆匆写于病中的日记或随笔,被江曾培兄拿到他主编的《小说界》杂志发表了,没想到竞在文化界引起反响,并不知不觉地在一次颇具规模的“上海人一日”征文中获得首奖。
我想这大概是由于评委都是文人,对我笔底流露的某种苦涩味也有一点切身感受的缘故。
我在文中提到要在《文化苦旅》中加一篇以龙华为题材的文章,致使不少读者经常问起,但我一直未能写出,真是抱歉。
龙华是不好写的。
它长久默默地审视着上海的历史,而历史对它本身却没有过多的垂爱,就像我上文写到的两位历史学家。
是的,龙华就是一位年迈、潦落而昧于自己生平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