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灯
这部读本的主要部分,我在国内外很多机构和大学都演讲过。

    在国外演讲,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原定的题目是“中华文化”,而听众的问题大多属于政治范畴,而我,则竭力把它们纳入文化。

    文化是一种悠久而稳定的集体人格,决定着很多复杂问题的最终选择,而且,从文化来谈,也符合我的身份。

     二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这个问题,可以成为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基点。

     记得我冒着生命危险贴地考察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希伯来文化、阿拉伯文化时,一路上都在默默对比着中华文化,心中一直藏着这个问题。

    在不必冒生命危险考察克里特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河文化、恒河文化时,也做着同样的对比,藏着同样的问题。

     至此,我仍然觉得自己的考察还不完整,因此又认真走访了欧洲的九十六座城市。

    一路上,还是不断对比,不断自问。

     考察回来后,发现自己变了一个人。

    我从中华文化的批判者,变成了中华文化的阐释者。

    当然还会批判,但以阐释为主。

    先在香港凤凰卫视开了一个《秋雨时分》的专栏,围绕着中华文化为何长寿的问题,讲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整理成文字。

     现在,要出版《中华读本》了,显然不能把这个重大问题遗漏。

    抽不出时间整理完整的文稿,那就提纲挈领地罗列几点,作为整套读本的引论吧。

     好,那就让我们郑重地面对这个题目。

     中华文化的长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比长寿更重要的是,与人类其他古文化相比,它是唯一的长寿者。

    因为只有它,不中断地活到了今天。

     唯一的长寿者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就连一切不熟悉中华文明的人也无法否认的奇迹。

     唯一的长寿者这是一种横跨几千年的韧劲。

    不管承受何等风波依然健在,不管经历多少次“将亡”、“濒死”依然重生,那就不存在任何侥幸和偶然了,而是由时间锻铸成了一种坚韧无比的必然。

     唯一的长寿者这又是一种体量庞大的覆盖。

    覆盖到大江南北、九州大地,而不是一隅一角的悠久。

    因此,不可限量的空间也就加持了不可思议的时间,构成一种举世无双的宏伟。

     唯一的长寿者这又是一个精彩不绝的盛典。

    也就是说,不是一种萎靡不振的时间拖延。

    在这个盛典中,挨个儿矗立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秦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挨个儿矗立着一排排先哲、诗人、明君、贤臣、良将、神医、巧匠,挨个儿矗立着浩如烟海的典籍、墨卷、名著、艺术……形成了至高等级的文明长廊。

     唯一的长寿者仅仅这个事实,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