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关灯
小
中
大
他统一中国,当然不是为了文学,却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
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
李白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见这种气概在几百年后仍把诗人们笼罩。
王昌龄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人为后人开拓了情怀。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反过来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的视野和责任。
这就使工具意义和精神意义,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互哺关系。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
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小化,都与文字语言的不统一有关。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此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天下兴亡、炎黄子孙;而且,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千里相通。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
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六 很快就到汉代了。
历来对中国文脉有一种最表面、最通俗的文体概括,叫作: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在这个概括中,最弱的是汉赋,原因是缺少第一流的人物和作品。
是枚乘?是司马相如?还是早一点儿的贾谊?是《七发》、《子虚》、《上林》?这无论如何有点儿拿不出手,因为前前后后一看,远远站着的,是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啊。
就我本人而言,对汉赋,整体上不喜欢。
不喜欢它的铺张,不喜欢它的富丽,不喜欢它的雕琢,不喜欢它的堆砌,不喜欢它的奇僻,当然,更不喜欢它的歌颂阿谀、不见风骨。
我的不喜欢,还有一个长久的心结,那就是从汉代以后两千年间,中国社会时时泛起的奉承文学,都以它为范本。
汉赋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王朝建立起来了,确实处处让人惊叹,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治使很多文人渐渐都成了“润色鸿业”的驯臣。
再加上汉武帝自己的爱好,那些辞赋也就成
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
李白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见这种气概在几百年后仍把诗人们笼罩。
王昌龄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人为后人开拓了情怀。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反过来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的视野和责任。
这就使工具意义和精神意义,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互哺关系。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
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小化,都与文字语言的不统一有关。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此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天下兴亡、炎黄子孙;而且,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千里相通。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
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六 很快就到汉代了。
历来对中国文脉有一种最表面、最通俗的文体概括,叫作: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在这个概括中,最弱的是汉赋,原因是缺少第一流的人物和作品。
是枚乘?是司马相如?还是早一点儿的贾谊?是《七发》、《子虚》、《上林》?这无论如何有点儿拿不出手,因为前前后后一看,远远站着的,是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啊。
就我本人而言,对汉赋,整体上不喜欢。
不喜欢它的铺张,不喜欢它的富丽,不喜欢它的雕琢,不喜欢它的堆砌,不喜欢它的奇僻,当然,更不喜欢它的歌颂阿谀、不见风骨。
我的不喜欢,还有一个长久的心结,那就是从汉代以后两千年间,中国社会时时泛起的奉承文学,都以它为范本。
汉赋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王朝建立起来了,确实处处让人惊叹,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治使很多文人渐渐都成了“润色鸿业”的驯臣。
再加上汉武帝自己的爱好,那些辞赋也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