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八十四桶金
关灯
小
中
大
三层,一栋楼里能住的人有限,但相对于如今的科技水平,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等潞临直道修建好,临州城的人口一定会暴增。
除了常住人口之外,也会有需要时常逗留的人,若是自己单独置备宅院,还需专门养人看顾打扫,但若是公寓,有统一的保安与保洁,就不必那么麻烦了。
理解了公寓,宋菽又给林州牧讲了联排别墅,这与现在一间间宅院的模式还算接近,就好像几间紧紧挨着的宅院一样,林州牧很快懂了。
“这样的房子真是闻所未闻。
”林州牧喝了口茶,若是按宋菽的说法,他的每栋房子里,都能容纳下比传统房屋更多的人。
如果临州城以后大量建造这样的房屋,就算州城内外的人口再翻上几倍,也是不怕。
人一多,城里便会更加热闹,商户会多,税收会多,他的政绩也将节节攀升。
无论将来是嘉王朝中兴,还是新朝建立,这都是可以争取高官厚禄的资本。
林远:“你果然才思敏捷,这样结构的房屋,林某人是万万想不到的。
” 宋菽:“大人谬赞,我只是提了一个设想,我姐夫严卓也还做了诸多改进,若不是他,这公寓和联排别墅,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 沧州严家也是颇有影响力的名门,林远知道,严卓在读书人的圈子里也颇有才名。
只是林远这才知道,原来严卓还是他宋家的姑爷,他们不仅与节度使尹家交好,还与严家有姻亲,听说宋四郎跟恒州的谢家和沈家也联系颇多。
他宋家不是名门,却与诸多名门交好,也算是打进了除关中贵族外最高端的圈子了。
林远打定主意,他一定要牢牢抱住宋四郎这棵大树,好让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再一次在改朝换代的风波中,安全度过。
宋菽与林远这一通口舌果然没有白费,不出三日,临州城里有点名望的人,都已经打听出了宋记东郊工地里的名堂。
另外一些消息灵通的外地商户,也闻风而来。
眼看潞临直道就要建成,临州本就地处交通要道,这下又要连通海港,海贸一旦起来,那体量如海水一般,不可斗量。
“梁兄,没想到你也来了。
” “呵呵,刘掌柜,好久不见。
” 临州城大大小小的客栈逐渐住满了人,潞临直道开通在即,凡是有心在海贸中分一杯羹的内商,都往临州聚拢了过来。
这些年朝廷式微,地方官有谨守职责的,但更多的只顾中饱私囊。
许多临海的贸易港也因为重重苛捐杂税,而一年不如一年。
潞州港是其中难得一处没有苛捐杂税的存在,只是碍于此前商路不通,贸易量才一直上不去。
等着潞临直道一通,只要潞临两州依然保持此前那样,无苛捐杂税,那么潞州港的未来可期,临州城也未来可期。
“梁兄以后得在临州城常来常往,可也要去瞧瞧东郊的宋记公寓?” “刘掌柜说的可是宋菽宋四郎所建的那……那什么砖木房?” “是砖木结构的房屋,我听说啊……” 城里的商贾们讨论之时,东郊工地外的帐幔也已悄悄揭幕。
不过短短几月,这里已经大变了样。
联排别墅和公寓的雏形已经勾勒出来,中间还点缀了几处园林,以及一些做其他功用的房屋。
临街的一栋三层公寓已经彻底完工,最开头的那一间上写着,样板房。
“小兄弟,这是完工了?”卖菜的老汉挑着担子路过,这房屋的样式比他们村里的考究许多,却不及城里那些宅院复杂,看上去还很坚固。
“没有呢,里面的都还在建,不过东家说了,客人们若是想买可以先付定金。
这一栋公寓已经好了,你看开头那间就是样板房,隔壁的房间里还有整个小区的模型。
”一位宋记的员工说道,他倒也不嫌弃询问的只是一名庄稼汉,和气地介绍道。
“这看起来可真好。
”老汉道,“我儿子和媳妇在城里做小生意,攒了钱想买房,我看来也别寻摸城里的了,不如买在东郊。
” “果然姜是老的辣,老伯的眼光真好。
咱们这个小区和别的屋舍不同,不但统一配备护院,早晚还有班车。
若是要去城里,咱们的班车可免费接送呢!”那宋记的员工说道。
“这么好?还免费呢!”老伯惊喜道,“我这就回去跟我儿子说!” “东郊花园?”老伯走后,又有几个认识字的汉子停留,“兄弟,这里就是宋掌柜造的房子?” 又有客人来,伙计立刻迎了上去,一番介绍。
宋记东郊花园开售的消息,渐渐传了开来,本地想买房的人,外地来寻商机的人,都陆续聚了过来,一连十来天,东郊的售楼处都人声鼎沸。
普通百姓买房多要考虑再三,才捧着钱来订下一套。
若只有他们,宋菽的房子可慢慢卖个三五月不成问题。
而那些商户却不给这个机会。
潞临直道开通在即,城里或外地做生意的商户,多看好临州城的未来。
而当他们亲自来看了宋菽的房子,便知其质量好,结构简洁便利,一挥手便是几套。
甚至有做客栈营生的客商,直接圈下两栋公寓,作为之后开客栈之地了。
短短十二天,除了个别几套宋菽私留的联排别墅,剩余的楼盘一售而空。
宋菽要了每户一成定金,一口气收来不少钱。
为了支持他修路,临州、潞州、里州三地的流刑和其他重刑犯,全都被送去里拉山开采烧制水泥用的石灰石。
而工程队有了阿南亲兵的帮忙,需要的雇工也少了很多。
再加上卖房的定金,原本步步吃紧的资金链,终于得到了缓解,宋菽也终于松了口气。
“宋四郎,你私留的那几套房,可卖不?”不知怎得,一些商户没两天就打听出,宋菽手上还有房,一个个又打起了它们的主意。
有跟宋菽交情好的商户,更是直接问上了门。
“吴掌柜,这几套我不卖。
”宋菽遇上这样的,都是客客气气地直接拒绝。
“你可是要留着自家住?”前来求购的吴掌柜问,他与宋记一向有生意往来,但他不是临州本地的商户,得到消息过来时,已经有些晚了,一套也没捞着。
“非也。
”宋菽笑,“我家人并不常住临州城,若是真要住这砖木结构的房子,自己买块地再建便是。
” 吴掌柜颇为赞同地点头。
宋家确实不适合住在那里,谁都知道那房子是宋记造的,若是东家就住里面,没准谁家漏个水都能找宋家门上去,麻烦得很。
但如果他们自己不住,这房子又是给谁的? 他曾听说宋菽与尹节度使家关系匪浅,难道是给他们留的?可这里离义成何止千里之遥,就算留了,人家也未必能住。
况且,这小小民居,给尹大将军住……吴掌柜失笑,也太不成体统了。
宋菽:“您若真想知道,我透露一二也无妨。
” “哦?”吴掌柜来了兴致,他知道这几套房子早被许多人盯上,但谁都没弄明白宋菽留着是做什么的,他今天若是能知道,也算是内部消息,这在商场上,便可能是个小小优势。
宋菽:“那几套别墅独立成排,我打算改造一番,做个图书馆加学堂。
” “这……可是积德积福的事啊。
”吴掌柜愣了片刻,感叹道。
江淮这里官学匮乏,只有少数州县设有官学。
其他地方的孩子若想读书,要不找门路进世家大族的族学,要不去乡间秀才办的私塾。
那些世家的族学多是请了有些能耐的夫子,确实能学到东西,只不过一般人进不去。
而那乡间的私塾就不好说了,有认真教书育人的,也有随便教教混口饭吃的,良莠不齐。
吴掌柜:“你这学堂,可对外招收学生?” 他们这些商人虽然有钱,但家中子弟要读书还是一大难题,找个夫子教他们识字不难,却难以找到真正有才学的。
“当然。
”宋菽道,“东郊花园的住户优先,也向州城与城郊招收学生,另外我也考虑设置奖学金,用于资助资质出众但家里贫困的学生。
” 听到第一句时,吴掌柜心里有些慌,他可没买到东郊的房子,说到后头,他安了心。
不过略一思索,却还是忧虑:“临州城富庶,城里城外有钱却没处读书的孩子不会少,你这学堂才这么点大,如何装得下这么多人?” 宋菽:“这就看谁能通过我的考试了。
” 教育资源放哪里都是珍贵的,有人读得到,有人读不到再正常不过,他只能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却无法保证让人人都能读书。
吴掌柜:“你看这样如何,你既要设立奖金给贫困子弟,不若我出一笔钱给你做那奖金,你给我家孩子留两个免试的名额?” 他家的孩子大字都还不识一个,若要搞什么考试,通过几率不大,他又没买上东郊的房,还是先弄两个名额保险。
宋菽:“没问题。
” 吴掌柜心中一喜,他本以为还要费一番口舌,没想到宋菽这样好说话。
“除学费外,你再捐二十万钱给我这学堂,我就留两个名额给吴家子弟。
”宋菽道,“不瞒您说,这学堂中的夫子人选已有了眉目,一名原是恒州谢家族学里的夫子,也算当世的大儒,我费了好一番口舌才请到,另一名原是严家的,他的得意门生也会一同前来。
” 吴掌柜半晌说不出话。
这宋四郎,可真是……太会做生意了。
这么一番话,他打死不信宋菽是临时想到的,这十万钱一个名额,怕是他早就想好的。
而且他知道,他们这些商人之家,要识字不难,缺的是真正有才学的好老师。
他这样一口气请来两位名门望族族学中的老师,这意味着宋家学堂的学生,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受到跟世家子弟一样的教育。
为何寒门子弟常常比不上世家子弟? 并不是资质不行,而是世家子弟从小有名师教养,寒门子弟却只能自己摸索,长此以往,当然比不上世家之子了。
这宋家学堂的诱惑力,可太大了! 别说十万钱,就是百万钱,他也肯啊! 吴掌柜一激动,都忘了问那什么图书馆的事,立刻奔回家取了钱来,生怕宋菽会后悔一样。
收下吴掌柜的二十万钱,宋菽眉开眼笑。
这年头书可贵了,他要搞图书馆,没钱怎么行。
幸好谢家严家愿意支持他,有这样两个好老师坐镇,不怕他的学堂招不到有钱的学生。
这些学生家长多赞助一些,开图书馆的钱便有了。
* 未等东郊的房子交房,潞临直道便已全线完工。
它从临州东城门外一直延伸至潞州港口,串联起中间五个县城、两个市集和无数村庄。
竣工通行的前一晚,宋菽和阿南骑马,一晚上便从临州到了潞州。
潞州港刚好正对着东面,他们刚到时晨光熹微,宋菽靠在阿南怀里眯了一会儿,便听阿南道:“太阳。
” 他睁开眼,红彤彤的大太阳已经浮上水面。
许是清晨的关系,被太阳照着也不觉得热,海风吹来,带起一阵阵腥咸粘稠的味道。
“阁……阁下,可是宋四郎?” 日出看完,宋菽跟阿南在海坝上走了两圈,忽然有人搭讪。
没料到这潞州竟然也有人认识他,宋菽点头,与来人回了一礼。
“真的是宋四郎!请受老夫一拜。
”话未说完,只见那胡子花白的老者,双手环抱,深深弯腰作揖。
宋菽忙侧了身,并不敢平白受此大礼。
宋菽:“老先生可是认错认了?在下临州宋菽,与先生仿佛并不相识。
” “阁下确实不认识老夫,但老夫却久闻阁下大名。
”老者道,“我乃潞州州牧,陆闻。
今日潞临直道便要全面通行,老夫实在感慨,没想到在这里见到阁下。
阁下修路实乃大义之举,惠泽的是潞临两州的百姓啊。
” 老者一身布衣,头戴斗笠,若不特别说明,确实看不出竟然是一州州牧。
宋菽拱手:“大人过奖了,宋菽不过是做了力所能及之事。
” 见他如此谦虚,那老者心里对宋菽更是高看了几分。
这时恰好几艘货船进港,老者便与宋菽聊起了海运,宋菽对此研究不多,但得益于上辈子的见识,也提出不少新鲜可行之法,惹得老者对他更是欣赏,力邀他与宋阿南到府上用膳。
宋菽和阿南昨天晚上就出来了,一路上也没吃什么,陆州牧又盛情相邀,令他们不忍拒绝,便随他去了陆府。
陆府的外观与陆闻本人一样,其貌不扬,里面则别有洞天。
他将宋菽他们带到院子里一处凉亭用膳,亭子被园林包围,很是赏心悦目。
景色好,食物也很好吃,只是陆闻与宋菽越聊越觉投机,竟然主动提起了自己年方十六,待字闺中的小孙女。
宋菽应付着,心下警铃大作,可这饭才吃到一半,又不能找理由开溜。
宋菽咬了口干点,用脚踢踢宋阿南,让他快点想办法。
阿南也不知道明白了没,竟然还老神在在地喝着茶。
陆闻不知道他什么来头,看他沉默不言地跟在宋菽身侧,只当是个得用的手下,所以也没多跟他说话。
宋阿南本就不爱应付这些事,人家不跟他说话他倒挺开心,一口茶一口干点,专心享用着美食。
宋阿南吃掉一块绿豆糕,又给自己添了点茶。
忽然,他的脚被狠狠撵了一下,他放下茶杯,一脸疑惑地看宋菽。
陆闻说要方便一下,暂时离席了,宋菽瞪着宋阿南,气得都快鼓成了河豚:“你吃得很开心啊。
好吃吗?” 宋阿南点头,虽然他更喜欢宋菽做的,但这家的也不错。
宋菽:“既然好吃,那你便留下吧。
这家人正好还缺个孙姑爷,我看你正合适。
”他脸上挂着笑,最后几个字却是从齿缝里逼出来的。
宋阿南吃不下去了。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宋菽生
等潞临直道修建好,临州城的人口一定会暴增。
除了常住人口之外,也会有需要时常逗留的人,若是自己单独置备宅院,还需专门养人看顾打扫,但若是公寓,有统一的保安与保洁,就不必那么麻烦了。
理解了公寓,宋菽又给林州牧讲了联排别墅,这与现在一间间宅院的模式还算接近,就好像几间紧紧挨着的宅院一样,林州牧很快懂了。
“这样的房子真是闻所未闻。
”林州牧喝了口茶,若是按宋菽的说法,他的每栋房子里,都能容纳下比传统房屋更多的人。
如果临州城以后大量建造这样的房屋,就算州城内外的人口再翻上几倍,也是不怕。
人一多,城里便会更加热闹,商户会多,税收会多,他的政绩也将节节攀升。
无论将来是嘉王朝中兴,还是新朝建立,这都是可以争取高官厚禄的资本。
林远:“你果然才思敏捷,这样结构的房屋,林某人是万万想不到的。
” 宋菽:“大人谬赞,我只是提了一个设想,我姐夫严卓也还做了诸多改进,若不是他,这公寓和联排别墅,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 沧州严家也是颇有影响力的名门,林远知道,严卓在读书人的圈子里也颇有才名。
只是林远这才知道,原来严卓还是他宋家的姑爷,他们不仅与节度使尹家交好,还与严家有姻亲,听说宋四郎跟恒州的谢家和沈家也联系颇多。
他宋家不是名门,却与诸多名门交好,也算是打进了除关中贵族外最高端的圈子了。
林远打定主意,他一定要牢牢抱住宋四郎这棵大树,好让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再一次在改朝换代的风波中,安全度过。
宋菽与林远这一通口舌果然没有白费,不出三日,临州城里有点名望的人,都已经打听出了宋记东郊工地里的名堂。
另外一些消息灵通的外地商户,也闻风而来。
眼看潞临直道就要建成,临州本就地处交通要道,这下又要连通海港,海贸一旦起来,那体量如海水一般,不可斗量。
“梁兄,没想到你也来了。
” “呵呵,刘掌柜,好久不见。
” 临州城大大小小的客栈逐渐住满了人,潞临直道开通在即,凡是有心在海贸中分一杯羹的内商,都往临州聚拢了过来。
这些年朝廷式微,地方官有谨守职责的,但更多的只顾中饱私囊。
许多临海的贸易港也因为重重苛捐杂税,而一年不如一年。
潞州港是其中难得一处没有苛捐杂税的存在,只是碍于此前商路不通,贸易量才一直上不去。
等着潞临直道一通,只要潞临两州依然保持此前那样,无苛捐杂税,那么潞州港的未来可期,临州城也未来可期。
“梁兄以后得在临州城常来常往,可也要去瞧瞧东郊的宋记公寓?” “刘掌柜说的可是宋菽宋四郎所建的那……那什么砖木房?” “是砖木结构的房屋,我听说啊……” 城里的商贾们讨论之时,东郊工地外的帐幔也已悄悄揭幕。
不过短短几月,这里已经大变了样。
联排别墅和公寓的雏形已经勾勒出来,中间还点缀了几处园林,以及一些做其他功用的房屋。
临街的一栋三层公寓已经彻底完工,最开头的那一间上写着,样板房。
“小兄弟,这是完工了?”卖菜的老汉挑着担子路过,这房屋的样式比他们村里的考究许多,却不及城里那些宅院复杂,看上去还很坚固。
“没有呢,里面的都还在建,不过东家说了,客人们若是想买可以先付定金。
这一栋公寓已经好了,你看开头那间就是样板房,隔壁的房间里还有整个小区的模型。
”一位宋记的员工说道,他倒也不嫌弃询问的只是一名庄稼汉,和气地介绍道。
“这看起来可真好。
”老汉道,“我儿子和媳妇在城里做小生意,攒了钱想买房,我看来也别寻摸城里的了,不如买在东郊。
” “果然姜是老的辣,老伯的眼光真好。
咱们这个小区和别的屋舍不同,不但统一配备护院,早晚还有班车。
若是要去城里,咱们的班车可免费接送呢!”那宋记的员工说道。
“这么好?还免费呢!”老伯惊喜道,“我这就回去跟我儿子说!” “东郊花园?”老伯走后,又有几个认识字的汉子停留,“兄弟,这里就是宋掌柜造的房子?” 又有客人来,伙计立刻迎了上去,一番介绍。
宋记东郊花园开售的消息,渐渐传了开来,本地想买房的人,外地来寻商机的人,都陆续聚了过来,一连十来天,东郊的售楼处都人声鼎沸。
普通百姓买房多要考虑再三,才捧着钱来订下一套。
若只有他们,宋菽的房子可慢慢卖个三五月不成问题。
而那些商户却不给这个机会。
潞临直道开通在即,城里或外地做生意的商户,多看好临州城的未来。
而当他们亲自来看了宋菽的房子,便知其质量好,结构简洁便利,一挥手便是几套。
甚至有做客栈营生的客商,直接圈下两栋公寓,作为之后开客栈之地了。
短短十二天,除了个别几套宋菽私留的联排别墅,剩余的楼盘一售而空。
宋菽要了每户一成定金,一口气收来不少钱。
为了支持他修路,临州、潞州、里州三地的流刑和其他重刑犯,全都被送去里拉山开采烧制水泥用的石灰石。
而工程队有了阿南亲兵的帮忙,需要的雇工也少了很多。
再加上卖房的定金,原本步步吃紧的资金链,终于得到了缓解,宋菽也终于松了口气。
“宋四郎,你私留的那几套房,可卖不?”不知怎得,一些商户没两天就打听出,宋菽手上还有房,一个个又打起了它们的主意。
有跟宋菽交情好的商户,更是直接问上了门。
“吴掌柜,这几套我不卖。
”宋菽遇上这样的,都是客客气气地直接拒绝。
“你可是要留着自家住?”前来求购的吴掌柜问,他与宋记一向有生意往来,但他不是临州本地的商户,得到消息过来时,已经有些晚了,一套也没捞着。
“非也。
”宋菽笑,“我家人并不常住临州城,若是真要住这砖木结构的房子,自己买块地再建便是。
” 吴掌柜颇为赞同地点头。
宋家确实不适合住在那里,谁都知道那房子是宋记造的,若是东家就住里面,没准谁家漏个水都能找宋家门上去,麻烦得很。
但如果他们自己不住,这房子又是给谁的? 他曾听说宋菽与尹节度使家关系匪浅,难道是给他们留的?可这里离义成何止千里之遥,就算留了,人家也未必能住。
况且,这小小民居,给尹大将军住……吴掌柜失笑,也太不成体统了。
宋菽:“您若真想知道,我透露一二也无妨。
” “哦?”吴掌柜来了兴致,他知道这几套房子早被许多人盯上,但谁都没弄明白宋菽留着是做什么的,他今天若是能知道,也算是内部消息,这在商场上,便可能是个小小优势。
宋菽:“那几套别墅独立成排,我打算改造一番,做个图书馆加学堂。
” “这……可是积德积福的事啊。
”吴掌柜愣了片刻,感叹道。
江淮这里官学匮乏,只有少数州县设有官学。
其他地方的孩子若想读书,要不找门路进世家大族的族学,要不去乡间秀才办的私塾。
那些世家的族学多是请了有些能耐的夫子,确实能学到东西,只不过一般人进不去。
而那乡间的私塾就不好说了,有认真教书育人的,也有随便教教混口饭吃的,良莠不齐。
吴掌柜:“你这学堂,可对外招收学生?” 他们这些商人虽然有钱,但家中子弟要读书还是一大难题,找个夫子教他们识字不难,却难以找到真正有才学的。
“当然。
”宋菽道,“东郊花园的住户优先,也向州城与城郊招收学生,另外我也考虑设置奖学金,用于资助资质出众但家里贫困的学生。
” 听到第一句时,吴掌柜心里有些慌,他可没买到东郊的房子,说到后头,他安了心。
不过略一思索,却还是忧虑:“临州城富庶,城里城外有钱却没处读书的孩子不会少,你这学堂才这么点大,如何装得下这么多人?” 宋菽:“这就看谁能通过我的考试了。
” 教育资源放哪里都是珍贵的,有人读得到,有人读不到再正常不过,他只能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却无法保证让人人都能读书。
吴掌柜:“你看这样如何,你既要设立奖金给贫困子弟,不若我出一笔钱给你做那奖金,你给我家孩子留两个免试的名额?” 他家的孩子大字都还不识一个,若要搞什么考试,通过几率不大,他又没买上东郊的房,还是先弄两个名额保险。
宋菽:“没问题。
” 吴掌柜心中一喜,他本以为还要费一番口舌,没想到宋菽这样好说话。
“除学费外,你再捐二十万钱给我这学堂,我就留两个名额给吴家子弟。
”宋菽道,“不瞒您说,这学堂中的夫子人选已有了眉目,一名原是恒州谢家族学里的夫子,也算当世的大儒,我费了好一番口舌才请到,另一名原是严家的,他的得意门生也会一同前来。
” 吴掌柜半晌说不出话。
这宋四郎,可真是……太会做生意了。
这么一番话,他打死不信宋菽是临时想到的,这十万钱一个名额,怕是他早就想好的。
而且他知道,他们这些商人之家,要识字不难,缺的是真正有才学的好老师。
他这样一口气请来两位名门望族族学中的老师,这意味着宋家学堂的学生,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受到跟世家子弟一样的教育。
为何寒门子弟常常比不上世家子弟? 并不是资质不行,而是世家子弟从小有名师教养,寒门子弟却只能自己摸索,长此以往,当然比不上世家之子了。
这宋家学堂的诱惑力,可太大了! 别说十万钱,就是百万钱,他也肯啊! 吴掌柜一激动,都忘了问那什么图书馆的事,立刻奔回家取了钱来,生怕宋菽会后悔一样。
收下吴掌柜的二十万钱,宋菽眉开眼笑。
这年头书可贵了,他要搞图书馆,没钱怎么行。
幸好谢家严家愿意支持他,有这样两个好老师坐镇,不怕他的学堂招不到有钱的学生。
这些学生家长多赞助一些,开图书馆的钱便有了。
* 未等东郊的房子交房,潞临直道便已全线完工。
它从临州东城门外一直延伸至潞州港口,串联起中间五个县城、两个市集和无数村庄。
竣工通行的前一晚,宋菽和阿南骑马,一晚上便从临州到了潞州。
潞州港刚好正对着东面,他们刚到时晨光熹微,宋菽靠在阿南怀里眯了一会儿,便听阿南道:“太阳。
” 他睁开眼,红彤彤的大太阳已经浮上水面。
许是清晨的关系,被太阳照着也不觉得热,海风吹来,带起一阵阵腥咸粘稠的味道。
“阁……阁下,可是宋四郎?” 日出看完,宋菽跟阿南在海坝上走了两圈,忽然有人搭讪。
没料到这潞州竟然也有人认识他,宋菽点头,与来人回了一礼。
“真的是宋四郎!请受老夫一拜。
”话未说完,只见那胡子花白的老者,双手环抱,深深弯腰作揖。
宋菽忙侧了身,并不敢平白受此大礼。
宋菽:“老先生可是认错认了?在下临州宋菽,与先生仿佛并不相识。
” “阁下确实不认识老夫,但老夫却久闻阁下大名。
”老者道,“我乃潞州州牧,陆闻。
今日潞临直道便要全面通行,老夫实在感慨,没想到在这里见到阁下。
阁下修路实乃大义之举,惠泽的是潞临两州的百姓啊。
” 老者一身布衣,头戴斗笠,若不特别说明,确实看不出竟然是一州州牧。
宋菽拱手:“大人过奖了,宋菽不过是做了力所能及之事。
” 见他如此谦虚,那老者心里对宋菽更是高看了几分。
这时恰好几艘货船进港,老者便与宋菽聊起了海运,宋菽对此研究不多,但得益于上辈子的见识,也提出不少新鲜可行之法,惹得老者对他更是欣赏,力邀他与宋阿南到府上用膳。
宋菽和阿南昨天晚上就出来了,一路上也没吃什么,陆州牧又盛情相邀,令他们不忍拒绝,便随他去了陆府。
陆府的外观与陆闻本人一样,其貌不扬,里面则别有洞天。
他将宋菽他们带到院子里一处凉亭用膳,亭子被园林包围,很是赏心悦目。
景色好,食物也很好吃,只是陆闻与宋菽越聊越觉投机,竟然主动提起了自己年方十六,待字闺中的小孙女。
宋菽应付着,心下警铃大作,可这饭才吃到一半,又不能找理由开溜。
宋菽咬了口干点,用脚踢踢宋阿南,让他快点想办法。
阿南也不知道明白了没,竟然还老神在在地喝着茶。
陆闻不知道他什么来头,看他沉默不言地跟在宋菽身侧,只当是个得用的手下,所以也没多跟他说话。
宋阿南本就不爱应付这些事,人家不跟他说话他倒挺开心,一口茶一口干点,专心享用着美食。
宋阿南吃掉一块绿豆糕,又给自己添了点茶。
忽然,他的脚被狠狠撵了一下,他放下茶杯,一脸疑惑地看宋菽。
陆闻说要方便一下,暂时离席了,宋菽瞪着宋阿南,气得都快鼓成了河豚:“你吃得很开心啊。
好吃吗?” 宋阿南点头,虽然他更喜欢宋菽做的,但这家的也不错。
宋菽:“既然好吃,那你便留下吧。
这家人正好还缺个孙姑爷,我看你正合适。
”他脸上挂着笑,最后几个字却是从齿缝里逼出来的。
宋阿南吃不下去了。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宋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