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金龙寺英雄初救难 隐逸村狐狸三报恩
关灯
小
中
大
且说当下开馆节文已毕,宁老先生入了师位,包公呈上《大学》。
老师点了句读,教道:“大学之道……”包公便说:“在明明德。
”老师道:“我说的是‘大学之道’。
”包公说:“是。
难道下句不是‘在明明德’么?”老师道:“再说。
”包公便道:“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老师闻听,甚为诧异,叫他往下念,依然丝毫不错,然仍不大信,疑是在家中有人教他的,或是听人家念学就了的,尚不在怀。
谁知到后来,无论什么书籍俱是如此,教上句便会下句,有如温熟书的一般,真是把个老先生喜的乐不可支,自言道:“天下聪明子弟甚多,未有不教而成者,真是生就的神童,天下奇才,将来不可限量。
哈哈!不想我宁某教读半世,今在此子身上成名。
这正是孟子有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遂乃给包公起了官印一个“拯”字,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
起字“文正”,取其意,文与正岂不是政字么,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
不觉光阴荏苒,早过了五个年头,包公已长成十四岁,学得满腹经纶,诗文之佳自不必说。
先生每每催促递名送考,怎奈那包员外是个勤俭之人,恐怕赴考有许多花费。
从中大爷包山不时在员外跟前说道:“叫三黑赴考,若得进一步也是好的。
”无奈员外不允,大爷只好向先生说:“三弟年纪太小,恐怕误事,临期反为不美。
”于是又过了几年,包公已长成十六岁了。
这年又逢小考,先生实在忍耐不住,急向大爷包山说道:“此次你们不送考,我可要替你们送了。
”大爷闻听,急又向员外跟前禀说道:“这不过先生要显弄他的本领,莫若叫三黑去,这一次若是不中,先生也就死心塌地了。
”大爷说得员外一时心活,就便允了。
大爷见员外已应允许考,心中大喜,急来告知先生。
先生当时写了名字报送。
即到考期,一切全是大爷张罗,员外毫不介意。
大爷却是谆谆盼望。
到了揭晓之期,天尚未亮,只听得一阵喧哗,老员外以为必是本县差役前来。
不是派差就是拿车。
正在游疑之际,只见院公进来报喜道:“三公子中了生员了!”员外闻听倒抽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我上了先生的当了。
这也是家运使然,活该是冤孽,再也躲不开的。
”因此一烦,自己藏于密室,连亲友前来贺他也不见,就是先生他也不致谢一声。
多亏了大爷一切周旋,方将此事完结。
惟有先生暗暗的想道:“我自从到此课读,也有好几年了,从没见过本家老员外。
如今教得他儿子中了秀才,何以仍不见面?连个谢字也不道,竟有如此不通情理之人,实实又令人纳闷了。
又可气又可恼!”每每见了包山,说了好些嗔怪的言语。
包山连忙赔罪说道:“家父事务冗繁,必要定日相请,恳求先生宽恕。
”宁公是个道学之人,听了此言,也就无可说了。
亏得大爷暗暗求告太爷,求至再三,员外方才应允。
定了日子,下了请帖,设席与先生酬谢。
是日,请先生到待客厅中,员外迎接,见面不过一揖,让至屋内,分宾主坐下。
坐了多时,员外并无致谢之辞。
然后摆上酒筵,将先生让至上座,员外在主位相陪。
酒至三巡,菜上五味,只见员外愁容满面,举止失措,连酒他也不吃。
先生见此光景,忍耐不住,只得说道:“我学生在贵府打扰了六七年,虽有微劳开导指示,也是令郎天分聪明,所以方能进此一步。
” 员外闻听,呆了半晌,方才说道:“好。
”先生又说道:“若论令郎刻下学问,慢说是秀才,就是举人、进士,也是绰绰有余的了,将来不可限量。
这也是尊府上德行。
”员外听说至此,不觉双眉紧蹙,发狠道:“什么德行!不过家门不幸,生此败家子。
将来但能保得住不家败人亡,就是造化了。
”先生闻听,不觉诧异道:“贤东何出此言?世上哪有不望儿孙中举作官之理呢?此话说来,真令人不解。
”员外无奈,只得将生包公之时所作恶梦,说了一遍,如今提起,还是胆寒。
宁公原是饱学之人,听见此梦之形景,似乎奎星,又见包公举止端方,更兼聪明过人,就知是有来历的,将来必是大贵,暗暗点头。
员外又说道:“以后望先生不必深教小儿,就是十年束修断断不敢少的,请放心。
”一句话将个正直宁公说得面红过耳,不悦道:“如此说来,令郎是叫他不考的了。
”员外连声道:“不考了,不考了!”先生不觉勃然大怒道:“当初你的儿子叫我教,原是由得你的;如今是我的徒弟,叫他考却是由得我了。
以后不要你管,我自有主张罢了。
”怒冲冲不等席完,竟自去了。
你道宁公为何如此说?他因员外是个愚鲁之人,若是谏劝,他决不听,而且自己徒弟又保得必作脸,莫若自己拢来,一则不至误了包公;二则也免包山跟着为难。
这也是他读书人一片苦心。
到了乡试年头,全是宁公作主,与包山一同商议,硬叫包公赴试。
叫包山都推在老先生身上。
到了挂榜之期,谁知又高高的中了乡魁。
包山不胜欢喜;惟有员外愁个不了,仍是藏着不肯见人。
大爷备办筵席,请了先生坐了上席,所有贺喜的乡亲两边相陪,大家热闹了一天。
诸事已毕,便商议叫包公上京会试,禀明员外。
员外到了此时,也就没的说了,只是不准多带跟人,惟恐耗费了盘川,只有伴童包兴一人。
包公起身之时,拜别了父母,又辞了兄嫂。
包山暗与了盘川。
包公又到书房参见了先生,先生嘱咐了多少言语,又将自己的几两修金,送给了包公。
包兴备上马,大爷包山送至十里长亭,兄弟留恋多时,方才分手。
包公认镫乘骑,带了包兴,竟奔京师。
一路上,少不得饥餐渴饮,夜宿晓行。
一日,到了镇店,主仆两个找了一个饭店。
包兴将马接过来,交与店小二喂好。
找了
老师点了句读,教道:“大学之道……”包公便说:“在明明德。
”老师道:“我说的是‘大学之道’。
”包公说:“是。
难道下句不是‘在明明德’么?”老师道:“再说。
”包公便道:“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老师闻听,甚为诧异,叫他往下念,依然丝毫不错,然仍不大信,疑是在家中有人教他的,或是听人家念学就了的,尚不在怀。
谁知到后来,无论什么书籍俱是如此,教上句便会下句,有如温熟书的一般,真是把个老先生喜的乐不可支,自言道:“天下聪明子弟甚多,未有不教而成者,真是生就的神童,天下奇才,将来不可限量。
哈哈!不想我宁某教读半世,今在此子身上成名。
这正是
”遂乃给包公起了官印一个“拯”字,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
起字“文正”,取其意,文与正岂不是政字么,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
不觉光阴荏苒,早过了五个年头,包公已长成十四岁,学得满腹经纶,诗文之佳自不必说。
先生每每催促递名送考,怎奈那包员外是个勤俭之人,恐怕赴考有许多花费。
从中大爷包山不时在员外跟前说道:“叫三黑赴考,若得进一步也是好的。
”无奈员外不允,大爷只好向先生说:“三弟年纪太小,恐怕误事,临期反为不美。
”于是又过了几年,包公已长成十六岁了。
这年又逢小考,先生实在忍耐不住,急向大爷包山说道:“此次你们不送考,我可要替你们送了。
”大爷闻听,急又向员外跟前禀说道:“这不过先生要显弄他的本领,莫若叫三黑去,这一次若是不中,先生也就死心塌地了。
”大爷说得员外一时心活,就便允了。
大爷见员外已应允许考,心中大喜,急来告知先生。
先生当时写了名字报送。
即到考期,一切全是大爷张罗,员外毫不介意。
大爷却是谆谆盼望。
到了揭晓之期,天尚未亮,只听得一阵喧哗,老员外以为必是本县差役前来。
不是派差就是拿车。
正在游疑之际,只见院公进来报喜道:“三公子中了生员了!”员外闻听倒抽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我上了先生的当了。
这也是家运使然,活该是冤孽,再也躲不开的。
”因此一烦,自己藏于密室,连亲友前来贺他也不见,就是先生他也不致谢一声。
多亏了大爷一切周旋,方将此事完结。
惟有先生暗暗的想道:“我自从到此课读,也有好几年了,从没见过本家老员外。
如今教得他儿子中了秀才,何以仍不见面?连个谢字也不道,竟有如此不通情理之人,实实又令人纳闷了。
又可气又可恼!”每每见了包山,说了好些嗔怪的言语。
包山连忙赔罪说道:“家父事务冗繁,必要定日相请,恳求先生宽恕。
”宁公是个道学之人,听了此言,也就无可说了。
亏得大爷暗暗求告太爷,求至再三,员外方才应允。
定了日子,下了请帖,设席与先生酬谢。
是日,请先生到待客厅中,员外迎接,见面不过一揖,让至屋内,分宾主坐下。
坐了多时,员外并无致谢之辞。
然后摆上酒筵,将先生让至上座,员外在主位相陪。
酒至三巡,菜上五味,只见员外愁容满面,举止失措,连酒他也不吃。
先生见此光景,忍耐不住,只得说道:“我学生在贵府打扰了六七年,虽有微劳开导指示,也是令郎天分聪明,所以方能进此一步。
” 员外闻听,呆了半晌,方才说道:“好。
”先生又说道:“若论令郎刻下学问,慢说是秀才,就是举人、进士,也是绰绰有余的了,将来不可限量。
这也是尊府上德行。
”员外听说至此,不觉双眉紧蹙,发狠道:“什么德行!不过家门不幸,生此败家子。
将来但能保得住不家败人亡,就是造化了。
”先生闻听,不觉诧异道:“贤东何出此言?世上哪有不望儿孙中举作官之理呢?此话说来,真令人不解。
”员外无奈,只得将生包公之时所作恶梦,说了一遍,如今提起,还是胆寒。
宁公原是饱学之人,听见此梦之形景,似乎奎星,又见包公举止端方,更兼聪明过人,就知是有来历的,将来必是大贵,暗暗点头。
员外又说道:“以后望先生不必深教小儿,就是十年束修断断不敢少的,请放心。
”一句话将个正直宁公说得面红过耳,不悦道:“如此说来,令郎是叫他不考的了。
”员外连声道:“不考了,不考了!”先生不觉勃然大怒道:“当初你的儿子叫我教,原是由得你的;如今是我的徒弟,叫他考却是由得我了。
以后不要你管,我自有主张罢了。
”怒冲冲不等席完,竟自去了。
你道宁公为何如此说?他因员外是个愚鲁之人,若是谏劝,他决不听,而且自己徒弟又保得必作脸,莫若自己拢来,一则不至误了包公;二则也免包山跟着为难。
这也是他读书人一片苦心。
到了乡试年头,全是宁公作主,与包山一同商议,硬叫包公赴试。
叫包山都推在老先生身上。
到了挂榜之期,谁知又高高的中了乡魁。
包山不胜欢喜;惟有员外愁个不了,仍是藏着不肯见人。
大爷备办筵席,请了先生坐了上席,所有贺喜的乡亲两边相陪,大家热闹了一天。
诸事已毕,便商议叫包公上京会试,禀明员外。
员外到了此时,也就没的说了,只是不准多带跟人,惟恐耗费了盘川,只有伴童包兴一人。
包公起身之时,拜别了父母,又辞了兄嫂。
包山暗与了盘川。
包公又到书房参见了先生,先生嘱咐了多少言语,又将自己的几两修金,送给了包公。
包兴备上马,大爷包山送至十里长亭,兄弟留恋多时,方才分手。
包公认镫乘骑,带了包兴,竟奔京师。
一路上,少不得饥餐渴饮,夜宿晓行。
一日,到了镇店,主仆两个找了一个饭店。
包兴将马接过来,交与店小二喂好。
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