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下 賞譽第八
关灯
小
中
大
、裴之才俊,元甫之清中。
39蔡司徒在洛,見陸機兄弟在參佐廨中,三間瓦屋,士龍住東頭,士衡住西頭。
士龍為人文弱可愛,士衡長七尺餘,聲作鍾聲,言多慷慨。
40王長史是庾子躬之外孫,丞相目子躬云:「入理泓然,我已上人。
」 41庾太尉目於中郎:「家從談談之許。
」 42庾公目中郎:「神氣融散,差如得上。
」 43劉琨稱祖車騎為朗詣,曰:「少為王敦所歎。
」 44時人目庾中郎:「善於托大,長於自藏。
」 45王平子邁世有俊才,少所推服。
每聞衛□(王介)言,輒歎息絕倒。
46王大將軍與元皇表云:「舒風概簡正,允作雅人,自多於邃,最是臣少所知拔。
中間夷甫、澄見語:『卿知處明、茂弘。
茂弘已有令名,真副卿清論;處明親疏無知之者。
吾常以卿言為意,殊未有得,恐已悔之?』臣慨然曰:『君以此試。
頃來始乃有稱者。
』展常人正自患知之使過,不知使負實。
」 47周侯於荊州敗績,還,未得用。
王丞相與人書曰:「雅流宏器,何可得遺?」48時人欲題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問周侯,周侯曰:「可謂卓朗。
」桓公曰:「精神淵著。
」 49王大將軍稱其兒云:「其神候似欲可。
」 50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間屋。
」 51王敦為大將軍,鎮豫章,衛□(王介)避亂,從洛投敦,相見欣然,談話彌日。
於時謝鯤為長史,敦謂鯤曰:「不意永嘉之中,復聞正始之音。
阿平若在,當復絕倒。
」 52王平子與人書,稱其兒「風氣日上,足散人懷」。
53胡毋彥國吐佳言如屑,後進領袖。
54王丞相云:「刁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巖巖,卞望之峰距。
」 55大將軍語右軍:「汝是我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
」 56世目周侯「嶷如斷山」。
57王丞相召祖約夜語,至曉不眠。
明旦有客,公頭鬢未理,亦小倦。
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
」公曰:「昨與士少語,遂使人忘疲。
」 58王大將軍與丞相書,稱楊朗曰:「世彥識器理政,才隱明斷。
既為國器,且是楊侯淮之子。
位望殊為陵遲,卿亦足與之處。
」 59何次道往丞相許,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曰:「來,來,此是君坐。
」 60丞相治揚州廨捨,按行而言曰:「我正為次道治此爾!」何少為王公所重,故屢發此歎。
61王丞相拜司徒而歎曰:「劉王喬若過江,我不獨拜公。
」 62王藍田為人晚成,時人乃謂之癡。
王丞相以其東海子,闢為掾。
常集聚,王公每發言,眾人競贊之;述於末坐曰:「主非堯、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歎賞。
63世目楊朗:「沈審經斷。
」蔡司徒云:「若使中朝不亂,楊氏作公方未已。
」謝公云:「朗是大才。
」 64劉萬安,即道真從子,庾公所謂「灼然玉舉」。
又云:「千人亦見,百人亦見。
」65庾公為護軍,屬桓廷尉覓一佳吏,乃經年。
桓後遇見徐寧而知之,遂致於庾公,曰:「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真海岱清士。
」66桓茂倫云:「褚季野皮裡陽秋。
」謂其裁中也。
67何次道嘗送東人,瞻望見賈寧在後輪中,曰:「此人不死,終為諸侯上客。
」 68杜弘治墓崩,哀容不稱。
庾公顧謂諸客曰:「弘治至羸,不可以致哀。
」又曰:「弘治哭不可哀。
」 69世稱「庾文康為豐年玉,稚恭為荒年谷。
」庾家論雲是文康稱「恭為荒年谷,庾長仁為豐年玉。
」 70世目「杜弘治標鮮,季野穆少。
」 71有人目杜弘治「標鮮清令,盛德之風,可樂詠也。
」 72庾公云:「逸少國舉。
」故庾倪為碑文云:「拔萃國舉。
」 73庾稚恭與桓溫書稱:「劉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
義懷通樂,既佳,且足作友,正實良器,推此與君,同濟艱不者也。
」 74王藍田拜揚州,主簿請諱,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內,遠近所知;內諱不出於外。
余無所諱。
」 75蕭中郎,孫承公婦父。
劉尹在撫軍坐,時擬為太常。
劉尹云:「蕭祖周不知便可作三公不?自此以還,無所不堪。
」 76謝太傅未冠,始出西,詣王長史,清言良久。
去後,苟子問曰:「向客何如尊?」長史曰:「向客□□(wei3wei3),為來逼人。
」 77王右軍語劉尹:「故當共推安石。
」劉尹曰:「若安石東山志立,當與天下共推之。
」78謝公稱藍田:「掇皮皆真。
」 79桓溫行經王敦墓邊過,望之云:「可兒!可兒!」80殷中軍道王右軍云:「逸少清貴人,吾於之甚至,一時無所後。
」 81王仲祖稱殷淵源:「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
」 82王司州與殷中軍語,歎云:「己之府奧,早已傾瀉而見;殷陳勢浩汗,眾源未可得測。
」83王長史謂林公:「真長可謂金玉滿堂。
」林公曰:「金玉滿堂,復何為簡選?」王曰:「非為簡選,直致言處自寡耳。
」 84王長史道江道群:「人可應有,乃不必有;人可應無,己必無。
」 85會稽孔沈、魏□(豈頁)、虞球、虞存、謝奉並是四族之俊,於時之傑。
孫興公目之曰:「沈為孔家金,□(豈頁)為魏家玉,虞為長、琳宗,謝為弘道伏。
」 86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
劉謂王曰:「淵源真可。
」王曰:「卿故墮其雲霧中。
」 87劉尹每稱王長史云:「性至通而自然有節。
」 88王右軍道謝萬石「在風林中,為自遒上」,歎林公「器朗神俊」,道祖士少「風領毛骨,恐沒世不復見如此人」,道劉真長「標雲柯而不扶疏」。
89簡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謝仁祖云:「庾赤玉胸中無宿物。
」 90庾中軍道韓太常曰:「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及其發言遣辭,往往有情致。
」 91簡文道王懷祖:「才既不長,於榮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許,便足對人多多許。
」 92林公謂王右軍云:「長史作數百語,無非德音,如恨不苦。
」王曰:「長史自不欲苦物。
」93殷中軍與人書,道謝萬:「文理轉遒,成殊不易。
」 94王長史云:「江思悛思懷所通,不翅儒域。
」95許玄度送母,始出都,人問劉尹:「玄度定稱所聞不?」劉曰:「才情過於所聞。
」 96阮光祿云:「王
39蔡司徒在洛,見陸機兄弟在參佐廨中,三間瓦屋,士龍住東頭,士衡住西頭。
士龍為人文弱可愛,士衡長七尺餘,聲作鍾聲,言多慷慨。
40王長史是庾子躬之外孫,丞相目子躬云:「入理泓然,我已上人。
」 41庾太尉目於中郎:「家從談談之許。
」 42庾公目中郎:「神氣融散,差如得上。
」 43劉琨稱祖車騎為朗詣,曰:「少為王敦所歎。
」 44時人目庾中郎:「善於托大,長於自藏。
」 45王平子邁世有俊才,少所推服。
每聞衛□(王介)言,輒歎息絕倒。
46王大將軍與元皇表云:「舒風概簡正,允作雅人,自多於邃,最是臣少所知拔。
中間夷甫、澄見語:『卿知處明、茂弘。
茂弘已有令名,真副卿清論;處明親疏無知之者。
吾常以卿言為意,殊未有得,恐已悔之?』臣慨然曰:『君以此試。
頃來始乃有稱者。
』展常人正自患知之使過,不知使負實。
」 47周侯於荊州敗績,還,未得用。
王丞相與人書曰:「雅流宏器,何可得遺?」48時人欲題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問周侯,周侯曰:「可謂卓朗。
」桓公曰:「精神淵著。
」 49王大將軍稱其兒云:「其神候似欲可。
」 50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間屋。
」 51王敦為大將軍,鎮豫章,衛□(王介)避亂,從洛投敦,相見欣然,談話彌日。
於時謝鯤為長史,敦謂鯤曰:「不意永嘉之中,復聞正始之音。
阿平若在,當復絕倒。
」 52王平子與人書,稱其兒「風氣日上,足散人懷」。
53胡毋彥國吐佳言如屑,後進領袖。
54王丞相云:「刁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巖巖,卞望之峰距。
」 55大將軍語右軍:「汝是我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
」 56世目周侯「嶷如斷山」。
57王丞相召祖約夜語,至曉不眠。
明旦有客,公頭鬢未理,亦小倦。
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
」公曰:「昨與士少語,遂使人忘疲。
」 58王大將軍與丞相書,稱楊朗曰:「世彥識器理政,才隱明斷。
既為國器,且是楊侯淮之子。
位望殊為陵遲,卿亦足與之處。
」 59何次道往丞相許,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曰:「來,來,此是君坐。
」 60丞相治揚州廨捨,按行而言曰:「我正為次道治此爾!」何少為王公所重,故屢發此歎。
61王丞相拜司徒而歎曰:「劉王喬若過江,我不獨拜公。
」 62王藍田為人晚成,時人乃謂之癡。
王丞相以其東海子,闢為掾。
常集聚,王公每發言,眾人競贊之;述於末坐曰:「主非堯、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歎賞。
63世目楊朗:「沈審經斷。
」蔡司徒云:「若使中朝不亂,楊氏作公方未已。
」謝公云:「朗是大才。
」 64劉萬安,即道真從子,庾公所謂「灼然玉舉」。
又云:「千人亦見,百人亦見。
」65庾公為護軍,屬桓廷尉覓一佳吏,乃經年。
桓後遇見徐寧而知之,遂致於庾公,曰:「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真海岱清士。
」66桓茂倫云:「褚季野皮裡陽秋。
」謂其裁中也。
67何次道嘗送東人,瞻望見賈寧在後輪中,曰:「此人不死,終為諸侯上客。
」 68杜弘治墓崩,哀容不稱。
庾公顧謂諸客曰:「弘治至羸,不可以致哀。
」又曰:「弘治哭不可哀。
」 69世稱「庾文康為豐年玉,稚恭為荒年谷。
」庾家論雲是文康稱「恭為荒年谷,庾長仁為豐年玉。
」 70世目「杜弘治標鮮,季野穆少。
」 71有人目杜弘治「標鮮清令,盛德之風,可樂詠也。
」 72庾公云:「逸少國舉。
」故庾倪為碑文云:「拔萃國舉。
」 73庾稚恭與桓溫書稱:「劉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
義懷通樂,既佳,且足作友,正實良器,推此與君,同濟艱不者也。
」 74王藍田拜揚州,主簿請諱,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內,遠近所知;內諱不出於外。
余無所諱。
」 75蕭中郎,孫承公婦父。
劉尹在撫軍坐,時擬為太常。
劉尹云:「蕭祖周不知便可作三公不?自此以還,無所不堪。
」 76謝太傅未冠,始出西,詣王長史,清言良久。
去後,苟子問曰:「向客何如尊?」長史曰:「向客□□(wei3wei3),為來逼人。
」 77王右軍語劉尹:「故當共推安石。
」劉尹曰:「若安石東山志立,當與天下共推之。
」78謝公稱藍田:「掇皮皆真。
」 79桓溫行經王敦墓邊過,望之云:「可兒!可兒!」80殷中軍道王右軍云:「逸少清貴人,吾於之甚至,一時無所後。
」 81王仲祖稱殷淵源:「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
」 82王司州與殷中軍語,歎云:「己之府奧,早已傾瀉而見;殷陳勢浩汗,眾源未可得測。
」83王長史謂林公:「真長可謂金玉滿堂。
」林公曰:「金玉滿堂,復何為簡選?」王曰:「非為簡選,直致言處自寡耳。
」 84王長史道江道群:「人可應有,乃不必有;人可應無,己必無。
」 85會稽孔沈、魏□(豈頁)、虞球、虞存、謝奉並是四族之俊,於時之傑。
孫興公目之曰:「沈為孔家金,□(豈頁)為魏家玉,虞為長、琳宗,謝為弘道伏。
」 86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
劉謂王曰:「淵源真可。
」王曰:「卿故墮其雲霧中。
」 87劉尹每稱王長史云:「性至通而自然有節。
」 88王右軍道謝萬石「在風林中,為自遒上」,歎林公「器朗神俊」,道祖士少「風領毛骨,恐沒世不復見如此人」,道劉真長「標雲柯而不扶疏」。
89簡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謝仁祖云:「庾赤玉胸中無宿物。
」 90庾中軍道韓太常曰:「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及其發言遣辭,往往有情致。
」 91簡文道王懷祖:「才既不長,於榮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許,便足對人多多許。
」 92林公謂王右軍云:「長史作數百語,無非德音,如恨不苦。
」王曰:「長史自不欲苦物。
」93殷中軍與人書,道謝萬:「文理轉遒,成殊不易。
」 94王長史云:「江思悛思懷所通,不翅儒域。
」95許玄度送母,始出都,人問劉尹:「玄度定稱所聞不?」劉曰:「才情過於所聞。
」 96阮光祿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