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道副论忤逆根因 祖师度续弦说偈
关灯
小
中
大
把孝顺子媳多有变作忤逆儿郎。
我如今听了高僧之言,便解了我平日之忿。
”向老说罢,往屋内飞走。
只听得在内声声叫继娶妻室:“好生和睦人家父子,安静老幼家门。
”这二子听得,乃对舅氏说道:“这等看来,方才是我二人无礼,也不曾听那和尚们说些甚话,便造次打出来。
若据我父方才言语,果是高僧。
我二人合当去寺中探望,也求个方便解脱。
”舅氏也道:“我既是亲戚,须问个如何是贤。
”只见两妇说道:“我方才不当暗置荤腥,破了僧戒,罪孽怎消?也当去忏悔。
”一时各生欢喜,到得万圣寺来。
却说寺中众僧,见祖师师徒演化普度有情,不讲禅机微妙梵语,专讲人伦善恶根因。
也有向道的,执经问难,祖师句句开发其疑。
也有随喜的,就事论事,徒众宗宗指明善恶。
这方丈众僧便设个道场,请祖师登座演说上乘法宝。
祖师道:“何必费此一番唇舌劳扰,满眼空花。
鉴悬堂庑,往来任缘,照人无私,彼此随觉。
”祖师说罢,众僧依言静听。
当时四方善男信女,却也随喜甚众。
只见向古、向今同着舅金氏,入得寺门,见了祖师跏趺坐于殿侧,众弟子侍立两旁,他三人便稽首师前,拜谢前非。
祖师只是袖手,笑容不答。
向古又参礼三位高僧,彼此各各相答。
只见向古开口说道:“师父,我方早轻妄触犯,罪过万千。
师父们有所不知,只因我父丧了前母,继娶这后母,甚不是贤,搬唆是非,惑乱我父,计害子,凌贱二媳,还有说不尽的不仁不义之处。
以致我二子气忿不过,也顾不得违了些人伦道理。
”道副答道:“善人,莫要伤害了纲常伦理,造下了逆天罪孽。
三父八母之义要知,五伦一孝居先为重。
岂不知舜帝事亲,呼号大位泣;文王大圣,视膳问安。
二位善人,你当尽子道,莫要伤了二亲。
若是伤了亲心,王法自是不容,幽冥岂无鬼责!”向今便说道:“师父,你出家人只晓得说现成美语,那舜帝文王,都是圣人天心。
我们凡夫俗子,度量窄狭,父母既偏心,不念我等是他前妻遗爱,我等难道甘受这后娶的欺凌!一时冲撞些儿,他便百般唆害。
其实含忍不过,以致如此。
”尼总持听了道:“善人,你二位为亲某蹈不孝,小僧为报恩出家,只说如今事势到此,你要一家和睦、昌盛为好,还是要一家吵闹祸害为好?”向今道:“我等岂不愿一家和睦昌盛,只是他为父母的心肠偏狭不好。
”尼总持笑道:“善人差矣!不必论如今彼此成隙,只说你母弃世之后,子媳若孝,仿那问安视膳的心情,莫使你父忧中馈之无人,房闱食息之无托,他便也不思续娶,以忘前姻之好。
只因子无问视心情,便起了续弦之意。
”向今又说道:“不欺师父,我弟兄从来也孝,谁叫他娶了这继母不贤,唆使一家不睦?”尼总持道:“且问善人,你父继娶她入门时,难道她便起了个不贤的心肠,唆使你父子?她初见你二子二媳,何等爱厚,必是你们存了一个晚继心肠,不使出个孝敬实意。
古人说得好:“亲娘为儿搔秃,血流满面,人见了说爱之也。
若是晚娘,人便说妒。
看这根因,还是善人弟兄不看她始初入你们待子媳之意,嫌以生嫌,隙以生隙,浸淫以至于此。
依小僧之言,回家乘你老父悔心,急行顺母孝道,你母若不回心转意,报应却又在她也。
”向古、向今听了拜谢。
尼总持只见那舅氏在旁笑道:“师父我说甥,叫他尽却子道是矣,你却不知这妇心情恶毒,连我也欺。
”道副乃问:“善人是谁?”其人答道:“吾向古舅也。
”道副笑道:“我师偈语末句,正为善人发,说‘亲友宜贤’。
人家遇此事,消祸起祸,都在这一种根因。
若是亲友贤,自劝解中生出许多方便,方便不独一家安期阴功,于亲友亦不小。
若是亲友不贤,唆使成仇,不独一家受害,他自身也难必善后。
万一被唆使的看破,这仇恨又不了。
”舅氏听了,便点首道:“师父真是度脱我等。
”三人赞叹出寺而去。
方出寺门,只见许多妇女,口念着阿弥,手内捧着香帛,见了他二人,乃立着问道:“东度圣僧可容妇女瞻拜?”向古答道:“瞻拜得。
”却是哪方妇女,下回自晓。
我如今听了高僧之言,便解了我平日之忿。
”向老说罢,往屋内飞走。
只听得在内声声叫继娶妻室:“好生和睦人家父子,安静老幼家门。
”这二子听得,乃对舅氏说道:“这等看来,方才是我二人无礼,也不曾听那和尚们说些甚话,便造次打出来。
若据我父方才言语,果是高僧。
我二人合当去寺中探望,也求个方便解脱。
”舅氏也道:“我既是亲戚,须问个如何是贤。
”只见两妇说道:“我方才不当暗置荤腥,破了僧戒,罪孽怎消?也当去忏悔。
”一时各生欢喜,到得万圣寺来。
却说寺中众僧,见祖师师徒演化普度有情,不讲禅机微妙梵语,专讲人伦善恶根因。
也有向道的,执经问难,祖师句句开发其疑。
也有随喜的,就事论事,徒众宗宗指明善恶。
这方丈众僧便设个道场,请祖师登座演说上乘法宝。
祖师道:“何必费此一番唇舌劳扰,满眼空花。
鉴悬堂庑,往来任缘,照人无私,彼此随觉。
”祖师说罢,众僧依言静听。
当时四方善男信女,却也随喜甚众。
只见向古、向今同着舅金氏,入得寺门,见了祖师跏趺坐于殿侧,众弟子侍立两旁,他三人便稽首师前,拜谢前非。
祖师只是袖手,笑容不答。
向古又参礼三位高僧,彼此各各相答。
只见向古开口说道:“师父,我方早轻妄触犯,罪过万千。
师父们有所不知,只因我父丧了前母,继娶这后母,甚不是贤,搬唆是非,惑乱我父,计害子,凌贱二媳,还有说不尽的不仁不义之处。
以致我二子气忿不过,也顾不得违了些人伦道理。
”道副答道:“善人,莫要伤害了纲常伦理,造下了逆天罪孽。
三父八母之义要知,五伦一孝居先为重。
岂不知舜帝事亲,呼号大位泣;文王大圣,视膳问安。
二位善人,你当尽子道,莫要伤了二亲。
若是伤了亲心,王法自是不容,幽冥岂无鬼责!”向今便说道:“师父,你出家人只晓得说现成美语,那舜帝文王,都是圣人天心。
我们凡夫俗子,度量窄狭,父母既偏心,不念我等是他前妻遗爱,我等难道甘受这后娶的欺凌!一时冲撞些儿,他便百般唆害。
其实含忍不过,以致如此。
”尼总持听了道:“善人,你二位为亲某蹈不孝,小僧为报恩出家,只说如今事势到此,你要一家和睦、昌盛为好,还是要一家吵闹祸害为好?”向今道:“我等岂不愿一家和睦昌盛,只是他为父母的心肠偏狭不好。
”尼总持笑道:“善人差矣!不必论如今彼此成隙,只说你母弃世之后,子媳若孝,仿那问安视膳的心情,莫使你父忧中馈之无人,房闱食息之无托,他便也不思续娶,以忘前姻之好。
只因子无问视心情,便起了续弦之意。
”向今又说道:“不欺师父,我弟兄从来也孝,谁叫他娶了这继母不贤,唆使一家不睦?”尼总持道:“且问善人,你父继娶她入门时,难道她便起了个不贤的心肠,唆使你父子?她初见你二子二媳,何等爱厚,必是你们存了一个晚继心肠,不使出个孝敬实意。
古人说得好:“亲娘为儿搔秃,血流满面,人见了说爱之也。
若是晚娘,人便说妒。
看这根因,还是善人弟兄不看她始初入你们待子媳之意,嫌以生嫌,隙以生隙,浸淫以至于此。
依小僧之言,回家乘你老父悔心,急行顺母孝道,你母若不回心转意,报应却又在她也。
”向古、向今听了拜谢。
尼总持只见那舅氏在旁笑道:“师父我说甥,叫他尽却子道是矣,你却不知这妇心情恶毒,连我也欺。
”道副乃问:“善人是谁?”其人答道:“吾向古舅也。
”道副笑道:“我师偈语末句,正为善人发,说‘亲友宜贤’。
人家遇此事,消祸起祸,都在这一种根因。
若是亲友贤,自劝解中生出许多方便,方便不独一家安期阴功,于亲友亦不小。
若是亲友不贤,唆使成仇,不独一家受害,他自身也难必善后。
万一被唆使的看破,这仇恨又不了。
”舅氏听了,便点首道:“师父真是度脱我等。
”三人赞叹出寺而去。
方出寺门,只见许多妇女,口念着阿弥,手内捧着香帛,见了他二人,乃立着问道:“东度圣僧可容妇女瞻拜?”向古答道:“瞻拜得。
”却是哪方妇女,下回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