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 东度僧善功圆满 西域岭佛祖还空
关灯
小
中
大
却说道副等三僧道场已完,望师正殷,只见海洋远处,隐隐一个人影,若似泅水而来,到得面前,果是师尊驾苇而到。
三弟子见了大喜。
祖师入得庙来,见了齐整如新,甚夸众善信、施才等功果。
庙祝道人便说:“众商客发心善愿,果然财利倍僧,顺风回家去了。
施店主家道又复兴旺。
如今庙里菩萨显应,地方敬奉的多,便是小道,也多沾利益。
总是老师父们道力宏深。
”庙祝谢了又谢。
正说间,只见惠可也过洋到得庙中,先参了圣像,后拜了师尊,才与三僧叙礼。
彼此各相讲论些道理,但是惠师又高一步。
祖师久之乃为四弟子略辩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 夫入道者多,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舍生。
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凡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
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此则与理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有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谓报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夙殃恶业果。
孰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恨。
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
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名随缘行。
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着。
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
三界九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
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
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无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此为自行,亦复利人。
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名称法行。
祖师说罢,遂离了庙中。
四弟子也辞谢了庙祝,随师仍归本国清宁观。
只见波罗提游方未回,国王尚未坐殿,乃出郭同四弟子远去,住禹门千圣寺中。
时大同元年十月。
师见四弟子侍侧,乃问道:“汝等尽各言所得。
”道副乃道:“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师曰:“汝得吾肉。
”尼总持道:“我今所见,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汝得吾皮。
”道育道:“四大本空,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师曰:“汝得吾骨。
”乃惠可即礼三拜,复依位而立。
师曰:“汝得吾髓。
”乃顾谓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辗转传授,以至于吾。
吾今付汝,汝当护持。
”乃授可袈裟,以为法信。
惠师乃跪受其衣,愿闻指示。
师曰:内传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
后代浇薄,疑虑竞生,谓吾西土,汝乃此方,凭何得法?以何为证?或遇难缘,但出此衣,用以表信,其化无碍。
至吾灭后,二百余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潜符密契,千万有余,汝当阐化,勿轻未悟。
一念回机,便回本有。
可听吾偈道: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祖师说偈毕,又以《楞伽经》四卷付惠师,乃向道副等道:“吾化缘已毕,传法得人,将示寂矣。
”乃端坐而寂。
弟子等奉金身葬熊耳山定林寺。
次年,有使宋云自西域还,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间而去。
编成一记莫言迂,借得僧家理不虚。
句句冷言皆劝善,行行大义总归儒。
纲常伦理能依尽,烦诞支离任笑愚。
但愿清平无个事,消闲且阅这篇书。
三弟子见了大喜。
祖师入得庙来,见了齐整如新,甚夸众善信、施才等功果。
庙祝道人便说:“众商客发心善愿,果然财利倍僧,顺风回家去了。
施店主家道又复兴旺。
如今庙里菩萨显应,地方敬奉的多,便是小道,也多沾利益。
总是老师父们道力宏深。
”庙祝谢了又谢。
正说间,只见惠可也过洋到得庙中,先参了圣像,后拜了师尊,才与三僧叙礼。
彼此各相讲论些道理,但是惠师又高一步。
祖师久之乃为四弟子略辩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 夫入道者多,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舍生。
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凡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
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此则与理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有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谓报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夙殃恶业果。
孰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恨。
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
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名随缘行。
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着。
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
三界九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
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
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无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此为自行,亦复利人。
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名称法行。
祖师说罢,遂离了庙中。
四弟子也辞谢了庙祝,随师仍归本国清宁观。
只见波罗提游方未回,国王尚未坐殿,乃出郭同四弟子远去,住禹门千圣寺中。
时大同元年十月。
师见四弟子侍侧,乃问道:“汝等尽各言所得。
”道副乃道:“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师曰:“汝得吾肉。
”尼总持道:“我今所见,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汝得吾皮。
”道育道:“四大本空,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师曰:“汝得吾骨。
”乃惠可即礼三拜,复依位而立。
师曰:“汝得吾髓。
”乃顾谓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辗转传授,以至于吾。
吾今付汝,汝当护持。
”乃授可袈裟,以为法信。
惠师乃跪受其衣,愿闻指示。
师曰:内传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
后代浇薄,疑虑竞生,谓吾西土,汝乃此方,凭何得法?以何为证?或遇难缘,但出此衣,用以表信,其化无碍。
至吾灭后,二百余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潜符密契,千万有余,汝当阐化,勿轻未悟。
一念回机,便回本有。
可听吾偈道: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祖师说偈毕,又以《
”乃端坐而寂。
弟子等奉金身葬熊耳山定林寺。
次年,有使宋云自西域还,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间而去。
编成一记莫言迂,借得僧家理不虚。
句句冷言皆劝善,行行大义总归儒。
纲常伦理能依尽,烦诞支离任笑愚。
但愿清平无个事,消闲且阅这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