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关灯
小
中
大
布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了,伯安你放心,这可是我亲女婿,我外孙的亲爹,我是绝对不会害了对方的。
曹昂的去处解决了,曹操那边却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处理。
对方没有对自己将他儿子往险境里推表露出任何不满,但人家理解你的心之所向,你也不能就真的将这件事情这般放过去了。
作为心系百姓的陆伯安,你做出那样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可作为曹孟德的友人,你难道不该为此给出应有的反应吗? 你对百姓有心,对友人难道就全然无愧吗?! 你的“大公无私”结束后,难道就没有“私情”方面的内容要交流吗。
或许真的没有,但你不能让对方也觉得你是真的没有。
人家认为你们是交心交情的好友,而那般的好友可不该是这般的态度。
曹操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会被虚情假意随意蒙骗,而陆离本也全非虚情假意。
这个时候,于公于私,都是要有所答复的,哪怕对方根本没有要这份答复。
可有的时候纯粹虚情假意或许好应付,没有那么虚情假意,下笔反而艰难起来。
该如何说呢,纯粹的歉意不对,不够纯粹的歉意似乎也欠着几分。
也许该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不知道为什么,陆离这个时候反倒是想起了王昌龄的那首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此为借鉴,陆离用这个时代诗句的格式给曹操回了一封。
要是后世要做诗词赏析,来自作者本人的解读是,本诗创作于陆离将曹操儿子置于险境之后,是作者借着女子心意的变化,侧面表达自己的部分后悔之意,抒发了自己为公全然无悔,为死心中有愧的思想感情。
陆离写文章也好,写诗也好,从来走的差不多都是一个为国为民的路子,现在突然来上这么一出,创作者本人完全不以为意,倒是收信人吓了一跳。
伯安,你这是找到代笔了吗,一定是吧,不就是将子脩丢
曹昂的去处解决了,曹操那边却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处理。
对方没有对自己将他儿子往险境里推表露出任何不满,但人家理解你的心之所向,你也不能就真的将这件事情这般放过去了。
作为心系百姓的陆伯安,你做出那样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可作为曹孟德的友人,你难道不该为此给出应有的反应吗? 你对百姓有心,对友人难道就全然无愧吗?! 你的“大公无私”结束后,难道就没有“私情”方面的内容要交流吗。
或许真的没有,但你不能让对方也觉得你是真的没有。
人家认为你们是交心交情的好友,而那般的好友可不该是这般的态度。
曹操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会被虚情假意随意蒙骗,而陆离本也全非虚情假意。
这个时候,于公于私,都是要有所答复的,哪怕对方根本没有要这份答复。
可有的时候纯粹虚情假意或许好应付,没有那么虚情假意,下笔反而艰难起来。
该如何说呢,纯粹的歉意不对,不够纯粹的歉意似乎也欠着几分。
也许该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不知道为什么,陆离这个时候反倒是想起了王昌龄的那首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此为借鉴,陆离用这个时代诗句的格式给曹操回了一封。
要是后世要做诗词赏析,来自作者本人的解读是,本诗创作于陆离将曹操儿子置于险境之后,是作者借着女子心意的变化,侧面表达自己的部分后悔之意,抒发了自己为公全然无悔,为死心中有愧的思想感情。
陆离写文章也好,写诗也好,从来走的差不多都是一个为国为民的路子,现在突然来上这么一出,创作者本人完全不以为意,倒是收信人吓了一跳。
伯安,你这是找到代笔了吗,一定是吧,不就是将子脩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