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关灯
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

    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

    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

    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

    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龙丹阅读了大量的功法典籍,受益匪浅。

    又阅读了大量的佛法典藏,如《金刚经》,《波罗蜜心经》等。

    使龙丹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佛法讲究两个意思,一个是随缘,另一个是随性。

    佛法不是强求一个人去做什么,比如佛也要吃饭,也要杀生,只不过是做到了义与理在先。

    在任何的世界里,生存还是第一的,即便是佛祖舍身饲鹰,也是为了鹰的生存。

    就像是自己年轻时节,为什么做生意都是赚钱的,还赚的那么轻松。

    到了后来为什么又屡受挫折,又赔了进去,都离不开一个顺其自然的道理。

     有些东西,是强求不来的,没有做到水到渠成的境界,一味的去追求利益。

    那么,利益就会离你而去,伴随而来的却是厄运。

     明白了这个道理,龙丹再次修炼自己的真气功法,便不是刻意的去吸收天地之间的灵气,而是按照师傅所教的心法去静静的感受。

    接下来的日子里,龙丹接受天地灵气的速度却是加快了。

    早些日子,在武当道观里的那种欲速则不达的感觉没有了。

    而吸收的灵气气也慢慢积聚在自己的上丹田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点,这一个点也不在不断的扩大。

    龙丹运功的时候有意识的往外看去,竟能模糊的看到近前的墙壁若有若无。

    自己的眼光好像穿透了墙壁一样,而且那种感受非常的舒服。

    龙丹的记忆也好像有了很大改善,每当多练一天,上丹田的灵气的“小点”就扩大一点,原来看书需要慢慢的阅读才能记住,而随着“小点”的扩大,竟然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了。

     龙丹把自己的这些发现告诉了躘髯老人,老人也是大受启发。

    躘髯老人修炼一百多年,也就勉强到了开启天眼外射的地步,而始终达不到天眼远射的境界。

    听了徒弟的述说,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

    自己教导徒弟要师法自然,却没能真正达到这一步,而徒弟在少林寺住了几个月,就悟出了这般道理,不仅又是欣喜,又是惭愧。

    喜的是徒弟的进境竟然如此的神速,惭愧的是自己早年就应该如此,说不定自己就能达到天眼远射的地步也未可知。

     但是,话有说回来,躘髯老人与龙丹的性格是不一样的。

    躘髯老人历经几个朝代,见多识广,见惯了人生沉浮,自然就生性淡泊,又加上自己多年以行医为生,对于修炼真气功法一途却不是那么的专注。

    躘髯老人专注的是养生强生,治病救人。

    虽然讲究师法自然,可是进境就不是那么的快了。

     龙丹则不一样,虽然生下来后,生活比较艰难,但毕竟是在新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历练,对人生的看法,自然就没有那么的透彻。

    但是,坚毅的性格却是大大的帮助了龙丹的修炼。

     就如龙丹做生意一样,龙丹由着强烈的欲望,一心就想把生意做好,就自然想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去赚钱,虽然屡遭挫折,但是龙丹的毅力确实多龙丹的人生有了偌大的帮助。

    龙丹既没有亲身体验到朝代更替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没有上百年的人生经历。

    北漂失意后,龙丹立志不再沉溺繁华,一心向道,这也是龙丹进境神速的一个原因。

    就好比躘髯老人给别人针灸一样,用力快慢都不行,只能正好。

    这就是所谓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的道理。

     这就是所谓的一个“度”的问题,而这个度也只有在龙丹的这种人的身上才能体现的最好,其他人也学不来。

    龙丹把这一道理讲给空了大师听,空了大师也是为为莫如深,参详不透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龙丹很是有佛缘。

    后来的日子里,空了大师一有时间就拉着龙丹讲经论道,大谈佛理。

    由于龙丹记忆力超好,经常引经据典,常常反驳的空了大师瞠目结舌。

    每每谈论佛道,空了大师都是回去参详几日才得以明白。

    明白之后又接着跟龙丹继续讲经,龙丹也乐的解释,两人逐渐竟成好友。

     龙丹在少林寺的日子过得飞快,龙丹直至把天眼神功练至到了能达到十米左右,能看清他人的身体结构,能隔墙视物,半年就这样过去了。

     躘髯老人按照事先的计划,要西去华山,师徒两人这才辞别了空了大师,来到了自古英雄华山论剑的华山。

     一 第70章华山剑意(上) 华山海拔2154.9米,古称“西岳”,是我华夏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秦岭的一部分。

    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

    还有云台 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此外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

    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 ( 亦称朝阳峰 ) ,朝阳台为最佳地点。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

    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陆友仁曾在《砚北杂志》卷下言:“张说《华山碑》云:太华山者,当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然则不当为去声也。

    ”按《水经注》卷十九言:“远而望之若华状,故名华山。

    ”如《费徵君墓》云:“不知三尺幕,高却九华山”,又《送李明府》云:“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

    又按陆氏所引,出《西岳九华山碑铭》序中,实唐玄宗语,张燕公仅作铭耳。

    东汉班固曾在《白虎通义》言:“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

    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我国古书中早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

    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据说是《尚书·禹贡》篇,但最初华山叫“惇物山”,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

    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

    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

    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

    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

    《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

    《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

    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

    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

    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游览者。

    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

    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

    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 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

    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

    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

    ”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

    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为1700多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龙丹与礲髯老人师徒来到华山主峰的主持大殿,找到了主持萧云子。

    礲髯老人来过数次,自然与萧云子很是熟悉,多年来也保持着通讯往来。

    龙丹在老人的介绍下,自是认识了萧云子掌门 。

    而萧云子也是消息灵通人士,龙丹在武当和少林的种种事迹,也早就有所耳闻。

    当下就客气的接到了龙丹二人,并把二人安排贴当,二人就住了下来。

     华山派也是道教,基本上是与武当派同气连枝,只是所演习的功夫不同而已。

    武当讲究的是拳意,而华山讲究的是剑意而已。

     华山派以剑招威震天下,所以金庸小说里多次提到华山论剑的事情。

    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里还详细介绍了几次华山论剑的过程。

    就是现在的很多商业界人士也都取其涵义,在华山之下举行各种活动,名其曰华山峰会,大有新版的华山论剑之意。

     龙丹这次跟师傅来到华山,并没有急着演习华山的各种功法,而是静下心来,细细的游历观赏这华山景色。

     东峰海拔2096.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