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关灯
宾拔都他也记述说,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交通,皆操之中国人之手,中国的船舶有三帆至十二帆,一艘大船可载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兵士四百人。

    此类商船皆造于刺桐(泉州)及兴克兰(广州)二埠。

    要知道,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超级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可搭载的人数也只是三四千人。

     如此巨大的海船,展示了宋人精湛的造船技术、发达的造船业,更是宋代高度繁荣的海上贸易的见证。

    正是凭着高超的造船技术、先进的航海设备(包括指南针、航线图“罗经针簿”),大宋的商人将无数载满商货的巨船,从中国的港湾开往茫茫大洋,进入东南亚,航至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大航海时代,那这个时代一定是宋代。

     宋代海上贸易繁华,而界画发达,航海船只的踪影当然会被画家捕捉进图画。

    相传北宋画家燕文贵绘有一幅《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舟如叶,人如麦,而樯帆槔橹,指呼奋踊,尽得情状,至于风波浩荡,岛屿相望,蛟蜃杂出,咫尺千里,何其妙也”。

    可惜此画已佚失。

    从元代王振鹏(款)的《江山胜览图》(北京保利拍品)上,也可以见到宋元时期永嘉码头整帆待发的远航商船。

     后来中国造船技术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航海与海上贸易受到明清政府禁海政策的限制。

    明初朱元璋规定:“凡沿海去处,下海船只,除有号票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卫充军。

    ” 景泰年间,明政府又对福建民用船的尺寸做出严格限制:“其近海违式船只,皆令拆卸,以五六尺为度,官位印照,听其生理。

    ”[361]嘉靖年间,朝廷再发布法令:“行浙、福二省巡抚按官,查海舡,但双桅者,即捕之。

    所载即非番物,以番物论,俱发戍边卫。

    官吏军民,知而故纵者,俱谪发烟瘴。

    ” 清初,清廷也严令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该管文武官员及地方甲长,同谋打造者,徒三年;明知打造不行举首者,官革职,兵民杖一百。

    ” 康熙四十二年(1703),朝廷再发布管制沿海造船的细则:“出洋渔船,止许用单桅。

    梁头不得过一丈,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名并揽载客货。

    小船均于未造船时,具呈该州县,取供严查,确系殷实良民亲身出洋船户,取具澳甲、里族各长并邻右当堂画押保结,然后准其成造。

    造完,该州县亲验烙号刊名,仍将船甲字号、名姓于船大小桅及船旁大书深刻,并将船户年貌、姓名、籍贯及作何生业开填照内,然后给照,以备汛口查验。

    ” 于是,中国的造船技术与航海事业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获得一次回光返照式的发展之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被西方抛于身后。

     第四百一十三章番外一(中) 对柳七提出的这一要求,陆辞头疼之余,倒是不觉意外。

     相比起天底下最为尊贵的夫妇间的琴瑟和鸣,柳七与其夫人芜菁虽称不上关系险恶,却是疏离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