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我在这里

关灯
而与此同时,她对我的教育也同样日以继日地增长。

    她说人要有所成,不要浑浑噩噩,要有计划,要能吃苦,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大概)。

     但你说,身为一代动漫爱好者加年度懒散之王的我,怎么会轻易地听进去呢。

    那种好好读书名牌大学功成名就的路,听起来就是"无趣"两字。

     爸爸在奋斗,妈妈在奋斗,我持续在漫无目的的人生中。

     [八] 如果那时有个冥冥中的声音问我:"你想出名吗?" ……我可能会觉得那是闹鬼吧。

     [九] 没人这么问过我。

    自己也没想过要问自己。

    好象成功的将来不一定用"出名"就可以一言蔽之的。

    所以当时并没有急吼吼地就把这树立成未来的一个目标。

     因为对于实际的我来说,好象银行职员才会是终生的奋斗方向吧。

     [十] 初中以前接触过最"有名"的人,大概就是学校里的某个小女孩了。

    因为长得特别像金铭,所以似乎有电影剧组找到她。

    消息传开时,堪称沸腾。

    很快各种各样的消息在原本乏味的学校里飞速滋长。

    好比那个女孩的父亲其实做到什么什么官,是他托了关系的啦,好比那个女孩的数学成绩其实是作弊来的啦…… 即便原本没有兴趣的人,也会在这样舆论的风潮里被逐渐推动。

    于是,哪些真的,哪些假的,哪些好的,哪些坏的,都在空气里被尽情地融合搅拌了。

     我曾在回家的时候见到过那个女生。

    其实她也和之前没有什么两样。

    并不见得眼睛就抬得高些或者说话声就响点。

     可那时就止不住地觉得"她确实白了我一眼"或"她确实在高声宣扬自己的近况"了。

     为什么呢? 这么无聊的。

     [十一] 后来小女孩怎么样了? 谁知道…… 又不是要写她的"XX之后"。

     [十二] 那往后,是怎么渐渐因为"喜吃苹果"或"半夜买饮料"之外的原因而被别人知道了呢。

    离开了堪称一败涂地的学校后,终于走上了自己希望中的行业。

    或许由于那是我真心喜欢的领域,不用考察你的数学定理和物理规律,只消你头脑灵活地搞笑或是条理清晰地分析就行了。

     多好啊。

    我喜欢关于动漫的一切。

    所以要去评论它们,是根本没有任何问题的。

    也就是那个时候,随着杂志的发行,开始收到读者来信。

    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类似的快乐里,那是与出名还没有关系的,单单是"出门遍地是朋友"般受到肯定的喜悦。

     当时已经用起"落落"这个笔名,有许多人,在网上,或生活里,都会说"哦,落落吗,你好啊。

    " [十三] 我很好啊。

     很好! [十四] 好象写到这里,也找不到所谓"XX"的切入点,说到底我并没有能称得上"XX"的经历,而如果把它宽泛到"有很多人知道你",在我感觉则是"也没有很多人知道啊"。

    更何况,但凡是出书的人,都会被人知道吧,连麦当劳南京东路餐厅里有个很英俊的帅哥,也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了啊。

     即便会被说成"啧啧,都这样了还不满足",可也得让我从盒饭与方便面的生活里找到所谓"XX"的感觉嘛。

     [十五] 不说这些了,越抹越黑。

     [十六] 那说什么呢。

    落落是,习惯一个人逛马路,喜欢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家里呆着——虽然和朋友一起唱K也很开心,一起谈论八卦也很开心,但无奈过于违背我本意的是,如果可以,我也许真的会希望一直这么一个人呆下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胡思乱想,也有同样安静的氛围让我把这些念头逐一消化。

     我一直都是习惯从热闹的聚会里拔腿逃跑的人。

     所以,说到这些,是想表明,这个名叫"XX"的东西,实在与我的属性完全不符。

    而它带来的各种副产品,甚至让还谈不上"XX"的我都倍感压力。

     [十七] 说倍感压力是文艺的方式。

     其实就是讨厌。

     [十八] 托《年华》的福,让知道有"落落"这号人的群面被打开了很大一个口子。

    很多人都算得上是第一次接触我。

    我在他们面前不过是两个字的符号。

    关于人和人的接触本身就必须包含长时间的沟通,而这样片面的相交,给我的感觉则是"好喧闹啊,受不了了诶"。

     嗯,是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

     我也很努力地装出"诶,大家一起哈痞啦"的表情。

     [十九] 如果换作早几年前,也许作为一个写稿的人不需要被关注到除了文字外的太多东西。

    又不是歌星,又不是演员,文字工作者一直是很低调而沉默的!他们默默耕耘,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不过所谓时日大变,什么都偶像化的时代早已来临。

    然后呢,与之前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