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关灯
小
中
大
二是国库空虚,穷得揭不开锅,军备粮草不足。
卢仲夏:“三是……” “三我明白。
”简娣兴致勃勃地搁下笔,“深入敌后,供给跟不上,当陷入相持时,定会有损士气。
” “便是如此。
”卢仲夏微笑。
“其实军备大事轮不得我们作主,朝廷已自有决断,只是张大人今日特地将此拎出来考校我们。
” “想要写的入大人们的眼,就要想当初琢磨考官心思一般,琢磨上头的心意。
” 简娣咬着笔头看了一眼四周,其余的进士们有的尚在冥思苦想,有的已经在磨墨,还有的早就开始铺纸书写了。
卢小哥叫她写的每一句都很稳,不单从此战出发,更直言军中数十年来的弊病。
“会不会没什么新意?”简娣不确定地问。
卢仲夏答:“我已在翰林院,写文章就不能像当初科举时一般,只为求新意。
军国大事求不得什么新意,只求稳妥,不累及百姓。
” “我朝兵制,将不专军,军不私将。
”卢仲夏苦笑,“作战时,军将间何来信任与默契。
” “将士们不仅要守一方疆土,在边关抛头颅洒热血,在卫所的军士,还要饱受军粮克扣拖欠之苦,受卫官奴役勒索,或在边境为权贵耕种。
在籍的军士不堪压力,或逃亡或病故,或依托豪强鱼肉百姓,或揭竿而起。
” “我朝兵制,积病太深。
” 简娣停下笔,没有说话。
大庆朝很像另一个世界的明朝,明朝兵制她也有些了解。
卢仲夏叫她写的不过其中两三点,有些弊病卢仲夏三言两语也说不全,但每一点,眼下都无能为力解决。
在他的指导下,简娣写完后,心情难免低落,竟有些无所事事。
卢仲夏问她,“我见简姑娘对军国大事颇有见地,不知姑娘可有从官的想法?”
卢仲夏:“三是……” “三我明白。
”简娣兴致勃勃地搁下笔,“深入敌后,供给跟不上,当陷入相持时,定会有损士气。
” “便是如此。
”卢仲夏微笑。
“其实军备大事轮不得我们作主,朝廷已自有决断,只是张大人今日特地将此拎出来考校我们。
” “想要写的入大人们的眼,就要想当初琢磨考官心思一般,琢磨上头的心意。
” 简娣咬着笔头看了一眼四周,其余的进士们有的尚在冥思苦想,有的已经在磨墨,还有的早就开始铺纸书写了。
卢小哥叫她写的每一句都很稳,不单从此战出发,更直言军中数十年来的弊病。
“会不会没什么新意?”简娣不确定地问。
卢仲夏答:“我已在翰林院,写文章就不能像当初科举时一般,只为求新意。
军国大事求不得什么新意,只求稳妥,不累及百姓。
” “我朝兵制,将不专军,军不私将。
”卢仲夏苦笑,“作战时,军将间何来信任与默契。
” “将士们不仅要守一方疆土,在边关抛头颅洒热血,在卫所的军士,还要饱受军粮克扣拖欠之苦,受卫官奴役勒索,或在边境为权贵耕种。
在籍的军士不堪压力,或逃亡或病故,或依托豪强鱼肉百姓,或揭竿而起。
” “我朝兵制,积病太深。
” 简娣停下笔,没有说话。
大庆朝很像另一个世界的明朝,明朝兵制她也有些了解。
卢仲夏叫她写的不过其中两三点,有些弊病卢仲夏三言两语也说不全,但每一点,眼下都无能为力解决。
在他的指导下,简娣写完后,心情难免低落,竟有些无所事事。
卢仲夏问她,“我见简姑娘对军国大事颇有见地,不知姑娘可有从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