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关灯
邱连民这里有剧组拍好的全部镜头存底,也有一些潘泽永初剪好的镜头。

    余寻光在上个月会以周为单位过来找他要片子看,从这个月开始,频率密集到了两三天一回。

     他看片子的时候不常说话。

    邱连民以为是他新养成的习惯,也没多问。

     但是最近,他自己琢磨出问题来了。

     他正好借着今天晚上这个机会发问:“小余,是不是小潘的镜头拍得有问题?” “嗯?”余寻光没应声,反而问:“叔,您觉得哪里有问题吗?” 邱连民有一瞬间的沉默?后来一想这俩都是自家孩子,没什么不能说的,便直接道:“我是觉得画面内容太干巴了。

    ” 余寻光和邱师傅认识这么多年,早熟得跟什么一样。

    他看他杯子里的水空了,起身去帮他倒水,“叔,您继续说。

    ” 邱连民的眼睛追随着他,“小潘后来不太记得要往中间加景。

    ” 他说得委婉,其实仔细一想,这或许就是潘泽永不足的地方。

    之前没暴露,是因为他当家的时间少,作品还不多。

    拍《辰起时》时,空境和美术有央视那边负责,其他部分还有张庆鹤补充,看不出来什么问题。

    而他此前独立指导的《天才算法》又是都市剧,景色镜头基本上是用来做画面拼接的,功能性大于观赏性,成片也没有哪里不好看。

     现在拍电影可不同了,电影的灯影、光线、大小景,远近景,都得在美术上发挥出观赏的作用。

     邱连民分析:“可能还是那什么话剧形式闹的,他太追求这个了。

    ” 话剧舞台上一幕幕的景的固定的,哪怕有舞美艺术,也不是实拍的电影能比的。

     潘泽永和武晨远追求这种话剧形式,在定分镜头时就往这个方向去靠。

    后来开组,演员配合得宜,剧组氛围也好,潘泽永一时上头,更是只记得拍演员。

     其实演员对戏时的布景是有的,他前面还为了拍余寻光的镜头等了光。

     但邱师傅的意思是中间衔接方面不够。

     余寻光点头,他也觉得有这方面的问题。

    他之前以为是潘泽永打算先拍人物再拍景,便没多说什么。

    最近这段时间他看着素材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