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关灯
孑然一身,却坚定如铁。

     带着对父亲的缅怀,对家国的热爱,一路披荆斩棘,将那些流散他乡的国宝,一件件带回故土。

     可在高速公路上的那一刻,在车祸降临的最后瞬间,叶云樵的脑海中,浮现的会是什么? 无人知晓。

     梁锦苓停下话,轻轻叹息了一声,眼角隐约有些湿意,但她脸上依旧是慈爱的笑容。

     她其实不必说这么多,可一看到这个年轻人,便不由得多说了几句。

     毕竟,他和他的父亲真的付出了很多。

     “其实,我一直想问。

    ”她忽然开口,“你后来有没有后悔过?毕竟,那些文物要是留在你手中,对你来说……” “不后悔。

    ” 叶云樵脱口而出,语气坚定,让他自己都愣了一下。

     就像是,有人借他的口,诉说了深藏于心的答案。

     梁锦苓微微一怔,随即笑了,眼中的欣慰更深了几分:“不后悔就好,你父亲若是知道,也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

    ” 一旁的徐辛树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实在是没想到,叶老弟竟然有这样的故事。

     江川市博物馆曾收到华侨捐赠一批珍贵文物的事,他也有所耳闻,但从未料到,那批国宝的捐赠者原来是叶云樵。

     把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全部无偿捐献,这得是多大的觉悟和魄力啊。

     徐辛树顿时肃然起敬。

     “哎呀,说着说着,又把气氛弄沉重了。

    ”梁锦苓拍了拍手,笑着转移了话题,“说起来,你怎么还会绥朝的祭文?这可冷僻得很,别说年轻人,就连研究绥朝的老专家都未必熟悉。

    ” “是父亲教的,”叶云樵解释道,“他对绥朝的文字非常有兴趣,就研究了很久。

    我从小耳濡目染,偶尔学了一些。

    ” 一回生二回熟,叶云樵已经熟练掌握了这种合情合理的说辞。

     梁锦苓不疑有他:“你父亲对绥朝文化的热爱我是知道的,但你能把这么晦涩的祭文翻译得这么流畅,看来是下了不少功夫。

    ” 她想起叶云樵刚刚说的话,眼中有些好奇,走近编钟:“刚刚我听你说,那个祭文上的字是‘忽’,不是‘召’?” “是的。

    ”叶云樵颔首,复述了一遍自己的看法。

     梁锦苓并没有自视甚高,而是极其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叶云樵也从容应对,言之有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