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关灯
下头的村民们都楞了楞,待回味过来李建国在说啥的时候,都欢呼起来!大食堂终于解散了! 吃了近两年的大锅饭,虽说这年头的吃食不多,调料也不够,不管是大食堂还是自己家煮,味儿都差不离,可自己做饭完全不同啊! 不但可以想吃啥就做啥,最重要的是,自家要是想吃点什么好食儿,终于不用背着村里人,偷偷摸摸的吃了! 一时众人激动不已,开完会就回家拿装粮食的箩筐麻袋啥的,一阵风似得跑到粮仓前排队。

     生产队林会计早已统计好粮仓里的粮食重量,各家各户从去年秋收过后到今年秋收一共挣有多少工分。

    按照往常规定,五个工分换一斤细粮,或者五斤粗粮。

     由于第五大队是两季麦子,一季稻谷,稻谷成熟后把秧桩挖掉,这才种粗粮红薯、土豆、玉米、大豆等等耐寒耐旱的作物,等到来年开春前才会收获,因此这些红薯类的粗粮都是去年存放在粮仓里的存粮,有些发霉不大新鲜。

     即便如此,大家都不嫌弃,全拿工分换粗粮。

    这年头填饱肚子都困难,谁家愿意要细粮。

     那细粮好吃倒是真的,可吃上一两个月就没了,那接下来一整年吃啥? 大家都不要细粮,粗粮肯定不够分。

    林会计没办法,问李建国怎么办。

     李建国蹲在粮仓外啃自家领得生红薯,眼皮子都不抬地道,“每家每户按五份粗粮搭配一份细粮兑换,谁家要是不乐意,那甭分粮食了,留着工分等救济粮吧。

    ” 今年旱灾特别严重,整个川北地区的地里那点粮食,连公粮都交不上,分到手里的粮食等于没有。

     大家都在等救济粮,人家城里人吃的是商品供应粮,每人每月限量供应,原本秋收完就该供粮了,可谁知因为天灾,粮食收不上来,县里的四家粮店关门了好几日,没有开门的迹象。

     城里人因为口粮定量的缘故,根本囤不了粮食,粮店关了多久,他们就饿了多久的肚子。

     国家真有救济粮,铁定先管着城里人,等乡下人拿到救济粮,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当下大家也不敢有怨言,老实地接受了李建国分粮的规定。

     这年头的人都实诚,粮食都被晒的干透,实打实的分量,家家户户按照自己的工分兑换粮食下来,即便是那些懒汉,工分人家少的,那也是大筐小筐,大袋小袋,喜气洋洋的往自己扛。

     秋收分粮,永远是乡下人最高兴的时候。

    辛苦劳作一整年,日盼夜盼,不就盼这个时候。

    尤其今年别的大队都没粮食可分,他们大队却是大丰收,哪怕工分少的人家,也能勒紧裤腰带吃上一整年,他们能不高兴么。

     徐家虽然分了家,可因为之前大家都很勤奋劳动的缘故,分到每房手里的工分不少,兑换的粮食自也挺多,几乎都占据了各自住的小半间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