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关灯
度,自觉把国家搞成这样,民不聊生,他作为上层阶级,感觉到不死不足以赎罪。

    他还想拉着叶鸿生一起死,因为他爱叶鸿生。

     叶鸿生当然不会让他死。

     蒋给那么多将领发佩剑,让他们打不赢就自裁,没多少人真的去死。

    兵败后,蒋在台湾地位不稳,自己也不去死,反而火速在日本买一套房子,准备好后路。

     (作者真不想把蒋公的事讲这么清楚,毕竟他也挺苦的,打内战打到吐血,打外战也打不赢,能力有限,依然辛辛苦苦忙一辈子,但是比他苦的人太多了。

    ) 阮君烈对国军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他秉承早期的理想主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军的衰败是“跨越式衰败”,迅速发展,迅速衰败。

    时间短,他一时接受不来。

     抗战时,在民族精神的焕发下,民众热情支持国军,但是他们的坏毛病没有改。

    比如说谎,部队都在战绩上作假,夸大战绩。

    比如腐败,受贿是轻的,属于人情往来。

    到后来,在接管日占区的时候,国军部队大肆侵占民族资本的产业,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国军一个连一个排地发财,最后民族资本彻底抛弃他们。

    阮君烈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他得到大量好处。

     经历这么多事情,阮君烈怎么会一点反思也没有?快快乐乐地去过“小日子”? 他要这么想得开,前面一个他就精分了。

    有道德感的他就不复存在了。

     有朋友认为,国共内战结果,跟普通人没关系。

    他们谁赢都一样,我今天的生活不会改变多少。

     真的是这样吗? 这二三十年大家感觉不错的年头,基础是在前三十年。

    不解决土地问题,重新划分利益格局,不建立工业化,绝对不可能有后面的发展,走向当今的生活。

    种子种下去,树木长出来,最后才能结果子。

    中间发生WG的破坏行为,需要严厉谴责。

    可是没有最初的种植行为,不管破坏还是收获,啥子都没有。

     问题在于----国军有没有条件胜利,然后进行一系列基础工作? 国军当年非得跟共军打仗,就是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改变利益格局。

    他们主要依靠的是权贵和军官,如果他们愿意土改,仗根本没必要打,完全打不起来。

    内战之所以打得起来,就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走上权贵路线,不愿意做这件事。

    国军跑到台湾省,总结教训,这才下决心变革。

    台湾的经济基础也是建立在这个上面。

    倘若不在大陆失败,共军不抽他们一顿,他们没有必要改变。

    好好的,干嘛要改?他们今天的变化是建立失败的基础上,而不是成功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