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关灯
陆安含笑看他:“那这几份调查,我就收下了。

    ” 陆寰差点跳了起来,只是在陆安的注视下,缓缓露出矜持地笑容,避免自己显得不够稳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屋外,墙的另一面突传来踏歌声,不知是哪家歌姬还是女郎,音域辽阔,将这首宛转悠扬的《望海潮》硬是唱出了波澜壮阔,辉煌壮丽的感觉。

     屋外人边行边唱,一派风流潇洒。

     屋内人慢慢静下来,侧耳倾听,只觉胸中郁气一舒而空。

     词本身就是一首首曲子,供人传唱。

    而在大薪,上到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都爱高歌。

    或是在众人聚会时引吭高歌,或是在登高踏青时放声欢唱,像这种边行边唱,也非罕见之态。

     陆安听着对方唱《望海潮》,却是想到了苏东坡一则趣事,几要忍不住笑出声来。

     苏东坡的词极受推崇的同时,也多得宋人诟病。

    尤其是李清照,点名批评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说苏东坡不会写词,写的是变形的诗。

     东坡会随便用词牌名。

    比如《念奴娇》这个词牌名,来自唐天宝年间一位名为“念奴”的歌妓,以此词牌名作词,应当是柔媚香软之曲。

    但他上来就是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么说不好理解宋人崩溃的点在哪里。

    大概就是苏轼这个行为在宋人眼里相当于有人拿“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的曲调,填了“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的歌词,实在是……世风日下!成何体统!伤风败俗! ……那真怪不得李清照喷他了,当时的宋朝正统文人基本都受不了这个打击。

     不过鉴于苏轼是大文豪,在后世人眼里,这事分明是东坡对宋词的革新,没有任何不成体统的地方。

     * 慢慢的,歌声停了,或许是唱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