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关灯
两个不同的分支。

    硬要说的话,两个人所掌握的技术专利各有优势,而他的技术核心损耗几率更小,产品的重复利用率和良率更高,相对于商业化和实用性来说,要比郑滢的技术更占优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成为了各方势力争相抢夺的对象。

     坐在电脑椅前,季源霖屏住呼吸,一边播放视频,一边点开了电脑上的设计图纸。

     顺着研究日志一条条往下看,他发现郑滢的很多研发思路与自己不谋而合。

    但从郑滢回国,将实验日志转用中文记录开始,他们的研究方向就开始产生了偏差。

     耳机里,郑滢的声音从画外响起:“研究记录第六十七次。

    经过上一次的改进,所有元件运作时的状态都稳定了许多,经过多次测验,我认为可以把这一版本正式认定为GaN6。

    ” 扫了一眼设计图纸右上角的标题,季源霖发现这版图纸恰好就是第六个版本。

     郑滢:“在环境足够稳定的情况下,GaN6表现出极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就这一点而言,它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新一代快速充电系统的所有需求。

    ” 盯着图纸上的元件构造,季源霖渐渐皱起眉头,却还是听着郑滢继续往下讲。

     “然而,必须注意的一点是,GaN6的效率是建立在牺牲掉相当一部分热传导能力上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运作环境突破某一阈值,可以预想有相当大的风险出现----” “自燃。

    ” 季源霖顺势接了下去,随即勾起唇角,有些不屑地笑了起来。

     “----自燃。

    ” 视频里的郑滢接着说,“在实际应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专门为GaN6额外设计一套散热系统,确保它的安全性。

    这也就意味着,该系统的体积和成本会有极大程度的增加。

    目前,我们尚未就这一问题讨论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按下视频的暂停键,季源霖双手交叉靠在窗前,眸里深沉如水。

     他意识到这是什么了。

     在数年前的YPT国际物理会议上,他和郑滢确立了两条原理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的技术发展路径,而视频中的结论和硬盘里的设计图纸,正是郑滢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全面应用于达诺菲第一代新能源汽车系列的GaN6系统。

     不久前,达诺菲的新能源车型刚上市时,他曾对于这套系统相当不屑一顾。

    尽管郑滢的发展路径能够确保GaN的泛用性和成本优势,但他早在一开始就已经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散热上的劣势注定会让达诺菲的技术升级迎来瓶颈。

     而他之前在封禹设计的GaNX,从一开始计划走的就是高端精品路线,尽管成本高昂,但无论是性能还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