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关灯
,自己做不到的,想从孩子身上弥补。

    ” “倒也没那么严重,他托你找老师,不就是支持孩子的么。

    ” “嗯,也对。

    ” 他们说的老郑,名叫郑宏,其实不算老,刚过50岁,在六附院已经工作了20年,最早那批护工,只剩下他一个。

    老郑是杨存道从东海下属一个县城里带来的,和老杨相识是在一次医疗下乡活动中。

    那天早晨,一辆送孩子上学的中巴车途径一座正在整修的桥,发生侧翻,老杨和县医院的医生们跟着救护车赶到的时候,见一位年轻人戴着口罩和手套,正在帮一个男孩检查腹部,很专业的样子。

     见他们来了,年轻人往河岸上一指:“那几个坐那儿的孩子没有明显外伤,这个孩子头撞到了,有血肿,但没有开放性伤口,躺那儿的女孩可能有点严重,她说脚动不了,我没敢动她,暂时没办法判断是哪部分的脊椎出了问题,医生,你们抬担架的时候小心一点。

    ” 等他们把受伤的孩子抬上救护车,这个年轻人才站起来,拍了拍膝盖上的土,背起双肩包,个子不高却挺拔,很有精神气。

     杨存道问:“小伙子你是哪个医院的?” 他目光躲闪了一下:“我……不是的,就,就懂一点,我还有事先走了。

    ” 郑宏平时都窝在家里那个小超市里,帮着整理货架,看店,整日坐在角落里看书,不说话也不动。

    和邻里街坊不同,他从来不出门,也不和人交流,大家也都理解,毕竟是读完了硕士的医生,突然不干了,回乡待着,肯定是出过什么事。

     他喜欢光顾一个外乡人摆的馄饨摊,在县一中门口,下午四五点钟出摊,女人负责包,男人负责煮,夫妻俩带着一个小孩,不到一岁的样子,忙起来的时候把孩子背在身上,空闲下来会抱在手里。

    学生一波一波的放学,其他摊点都收工了,他们一家还在,等待稍晚一些,零零散散下班的人,一直开到凌晨。

     郑宏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才愿意出来走走。

    空无一人的路,路灯坏了的居多,不得不带着手电筒,馄饨摊摆在中学旁边的窄巷口,位置不好,但却是他喜欢的地方,幽暗、陌生。

     他照例叫了一份大碗加荷包蛋,等的过程中,小孩哭闹了起来。

     “没事吧?是饿了?”男人凑过去看了一眼,愁容满面,又转身从锅里捞出馄饨,端给郑宏,“桌上有辣油,自己放啊。

    ” “好的。

    ” 男人想起什么,又抓了一把虾皮给他:“多加一点,鲜。

    ” 郑宏抬头看他,馄饨摊上挂的灯泡被热气笼罩着,他的脸在逆光里看不清样貌:“谢谢师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