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小日子越发红火
关灯
小
中
大
”
叶氏正好在旁边,听完韩敬奇的话,她点了点头,“你二伯说的有理,烧出来容易,想变成钱可不容易。
茂林,你认识的人多,脑袋又灵活,帮你二伯和舅舅们想想办法,把这木炭都卖出去。
二哥,要是木炭能卖的出去,你们就一直烧。
等过年的时候,一家也能挣不少钱呢。
” 韩敬奇点头,“是这个道理。
” 长辈们都这么说,黄茂林和梅香只得答应了。
韩敬奇走后,黄茂林把跨院一间空闲的倒座房收拾了出来。
第二天下午,韩敬奇和叶思贤拉了满满一车木炭过来,装了半间屋子。
二人走后,黄茂林开始操心卖木炭的事情。
他沿着平安镇几条街,挨家挨户的问,是否需要木炭。
黄茂林提前打听清楚了木炭的价格,把几条街问完后,木炭卖出去了一小半 住在镇上的都是殷实人家,冬九腊月天,家里有木炭,经常也能吃一吃热锅子。
若是来了客人,也能拢个像样的火盆。
烧柴火也能烤火,不免烟熏火燎的。
除了住在镇上的人,每逢集市,有人来买豆腐时,黄茂林偶尔也会问一问人家是否需要木炭。
十几天的功夫,木炭就卖的差不多了。
天越来越冷,一天早上,梅香刚吃了早饭,抬头一看天,阴沉的很,还刮着大风。
空气里冰冷冷的,伸出手都感觉冻人。
黄茂林出去卖豆腐还没回来,郭家姑嫂二人来了,今日上午,三个人要一起做一批喜馍。
梅香抱着孩子到了西跨院,郭舅妈正在和面,郭二姨在准备做喜馍用的工具。
见梅香进来了,郭舅妈笑着对她说道,“看这样子怕是要下雪了,今年这雪来得倒挺早。
” 郭二姨点头,“可不就是,今儿早晨起来我家门口的池塘都结冰了。
梅香,要是下雪了,你们家总不能还是天天出门卖豆腐,你公爹年纪也不小了,雪天路滑,少出去两趟也无妨。
” 梅香也点头,“是呢,冬天办喜事的多,咱们把喜馍做好了,少卖一些豆腐也无妨,就是要辛苦舅妈和二姨了。
” 正说着话,淑娴来了,梅香把孩子递给了她,然后和郭舅妈二人一起做喜馍。
说什么来什么,午饭还没吃完呢,天上就开始下起小雪。
前一阵子,黄茂林和梅香一起趁着还没下雪,又去山里砍了很多柴火,家里柴房堆的满满的,跨院的角落里也堆了许多柴火。
有了这些柴火,烧到过年都不用愁。
自从搬到镇上以后,家里的豆腐每天卖的比以前更多。
从早到晚,总是有人到家里来买豆腐。
且这些日子以来,镇上的人越来越多,就算是背集,来来往往的人都没断过。
除了卖豆腐,黄茂林还要接喜馍单子,帮着卖木炭,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梅香倒是没有以前那么忙碌了,她离娘家近,回去榨油也方便,卖木炭的事也不用她管,偶尔跟着郭家姑嫂一起做喜馍。
这一日下午,外面仍旧下着雪,梅香闲着无事,把家里的腌菜缸看了看。
前一阵子因为忙碌,梅香没有做多少腌菜,里面都快空掉了。
看过了腌菜缸,梅香觉得有些冷,就在西耳房烧了个火盆。
慧哥儿已经八个多月了,刚睡醒起来,梅香给他把了尿,喂他喝了两口奶,母子两个就坐在火盆边烤火。
过了一会之后,梅香觉得无聊,让黄茂林把火盆搬到了倒座房里,一家三口一边烤火一边说话,顺便招呼上门的客人。
慧哥儿的口水流的特别厉害,他已经长齐了四颗牙,特别喜欢咬东西。
不光喜欢咬东西,他还喜欢到处乱爬。
原来是让人抱着他到处走,但梅香和黄茂林并不会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比如他想把梳妆台上的东西扔到地上,或者想摸一摸剪刀。
现在他自己会爬了,虽然爬的还歪歪扭扭,若是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立刻就要下地,自己爬着去找东西。
刚开始梅香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东西让他爬,慢慢的,他不满足那一小块地方,开始越界。
一旦越界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竟往桌子底下和凳子底下爬。
爬着爬着,一个不小心磕到了脑袋,立刻撇嘴就开始哭。
等哭过了,又要去爬。
眼见着棉袄都爬脏了,梅香无奈,只能给他做了个厚罩褂,又在膝盖上缝一块耐磨的厚布,让他爬去吧。
黄茂林抱着慧哥儿在倒座房里跑来跑去,慧哥儿高兴的咯咯直笑。
梅香往火盆里扔了一个红薯,等烤熟了之后,一家三口一起吃。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这才几天的功夫,路上的积雪都快有膝盖高了。
房顶上,地面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
黄茂林每天都要把大门口和院子里的积雪铲一铲,这头刚铲完毕,那头又接着下。
一家三口都穿着厚厚的棉袄,倒不觉得冷。
慧哥儿虽然光着屁股,但小孩子屁股上三把火,也不用担心。
第二天上午,梅香抱着孩子回了娘家。
正好,周氏过来给学堂送菜。
梅香按照市价从周氏那里定了一担菜,大白菜、萝卜、雪菜和夏天剩的辣椒,每一样都要了一些。
周氏当场答应了,“你只管放心,明儿我就给你送过来。
” 说完,周氏又摸了摸慧哥儿的小胖手,忍不住夸赞道,“这孩子长得真可人疼,多好啊!” 叶氏在一边笑了,“二嫂不要急,明年你也可以抱孙子了!” 梅香立刻问道,“明辉嫂子有了?” 周氏小声说道,“才两个多月呢,我还没往外头说。
” 梅香高兴的说道,“这可是喜事,恭喜二伯娘。
” 周氏也高兴,“可不就是,我都盼了好几年了,总算盼来了。
” 叶氏笑道,“好饭不怕晚,二嫂不用急,有了这一个,后面都是成串儿的。
” 周氏更高兴了,“那敢情好呢,哦,你们家明朗的婚事定在什么时候?” 听到这话,梅香也看向叶氏。
叶氏把慧哥儿抱进怀里,“我准备过几天就带明朗去秦先生家里,先把婚期定下来,顺道看一看玉茗。
” 梅香又问周氏,“二伯娘,莲香也不小了,茂松家里有没有来商议婚期?” 周氏小声说的,“前几天给我们带话,说是过一阵子就来商议这事儿,我估计过了年就差不多了。
” 三个人说了一些家里的琐碎事情,周氏先挑着空担子回家去了,梅香也抱着慧哥儿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韩敬奇冒着风雪又送来一批木炭,叶氏听说后,带着兰香过来看。
自从搬到镇上后,韩家岗好多事情叶氏只能从二房那边打听。
韩敬奇一边搬木炭一边和叶氏等人说话,“三弟妹,咱们族里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
” 叶氏连忙问道,“发生了何事?” 韩敬奇笑了,“敬堂大哥带着他两个弟弟一起开了砖窑!” 黄茂林惊道,“果真?头先我还和我阿爹说过这事儿,开砖窑可不容易,没有家底干不起来,就算有家底,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韩敬奇继续回答他们,“听说是敬博帮忙找的烧砖师傅,他们家兄弟多,又有一堆儿子,说干就能干起来!我听说,年前就是把砖窑建好,年后才开张,到时候需要不少劳力,我还准备带着明辉去干几天。
” 叶氏听到消息非常高兴,“这可真不错,这砖窑一开起来,不光七叔家能发财,族里很多人也能跟着喝口汤。
” 韩敬奇送过了木炭就回去了。
两天后,叶氏带着明朗往秦家去了。
走之前,叶氏过来找梅香,把油坊和弟弟妹妹托付给梅香。
明朗给学堂里的孩子们放了五天假,兰香会做饭,明盛带着妹妹住在家里,害怕到不至于,但叶氏仍旧不放心,让梅香每天去看一看,若有人来买油,帮着招呼客人。
叶氏走后,梅香每天上午都会过去,她把慧哥儿交给兰香带,自己照看油坊。
明盛见阿娘和大哥都不在家,主动承担起了很多责任。
他虽然整天读书,对家里油坊的事情也知道一些。
榨油他不会,但卖油难不倒他。
茂林,你认识的人多,脑袋又灵活,帮你二伯和舅舅们想想办法,把这木炭都卖出去。
二哥,要是木炭能卖的出去,你们就一直烧。
等过年的时候,一家也能挣不少钱呢。
” 韩敬奇点头,“是这个道理。
” 长辈们都这么说,黄茂林和梅香只得答应了。
韩敬奇走后,黄茂林把跨院一间空闲的倒座房收拾了出来。
第二天下午,韩敬奇和叶思贤拉了满满一车木炭过来,装了半间屋子。
二人走后,黄茂林开始操心卖木炭的事情。
他沿着平安镇几条街,挨家挨户的问,是否需要木炭。
黄茂林提前打听清楚了木炭的价格,把几条街问完后,木炭卖出去了一小半 住在镇上的都是殷实人家,冬九腊月天,家里有木炭,经常也能吃一吃热锅子。
若是来了客人,也能拢个像样的火盆。
烧柴火也能烤火,不免烟熏火燎的。
除了住在镇上的人,每逢集市,有人来买豆腐时,黄茂林偶尔也会问一问人家是否需要木炭。
十几天的功夫,木炭就卖的差不多了。
天越来越冷,一天早上,梅香刚吃了早饭,抬头一看天,阴沉的很,还刮着大风。
空气里冰冷冷的,伸出手都感觉冻人。
黄茂林出去卖豆腐还没回来,郭家姑嫂二人来了,今日上午,三个人要一起做一批喜馍。
梅香抱着孩子到了西跨院,郭舅妈正在和面,郭二姨在准备做喜馍用的工具。
见梅香进来了,郭舅妈笑着对她说道,“看这样子怕是要下雪了,今年这雪来得倒挺早。
” 郭二姨点头,“可不就是,今儿早晨起来我家门口的池塘都结冰了。
梅香,要是下雪了,你们家总不能还是天天出门卖豆腐,你公爹年纪也不小了,雪天路滑,少出去两趟也无妨。
” 梅香也点头,“是呢,冬天办喜事的多,咱们把喜馍做好了,少卖一些豆腐也无妨,就是要辛苦舅妈和二姨了。
” 正说着话,淑娴来了,梅香把孩子递给了她,然后和郭舅妈二人一起做喜馍。
说什么来什么,午饭还没吃完呢,天上就开始下起小雪。
前一阵子,黄茂林和梅香一起趁着还没下雪,又去山里砍了很多柴火,家里柴房堆的满满的,跨院的角落里也堆了许多柴火。
有了这些柴火,烧到过年都不用愁。
自从搬到镇上以后,家里的豆腐每天卖的比以前更多。
从早到晚,总是有人到家里来买豆腐。
且这些日子以来,镇上的人越来越多,就算是背集,来来往往的人都没断过。
除了卖豆腐,黄茂林还要接喜馍单子,帮着卖木炭,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梅香倒是没有以前那么忙碌了,她离娘家近,回去榨油也方便,卖木炭的事也不用她管,偶尔跟着郭家姑嫂一起做喜馍。
这一日下午,外面仍旧下着雪,梅香闲着无事,把家里的腌菜缸看了看。
前一阵子因为忙碌,梅香没有做多少腌菜,里面都快空掉了。
看过了腌菜缸,梅香觉得有些冷,就在西耳房烧了个火盆。
慧哥儿已经八个多月了,刚睡醒起来,梅香给他把了尿,喂他喝了两口奶,母子两个就坐在火盆边烤火。
过了一会之后,梅香觉得无聊,让黄茂林把火盆搬到了倒座房里,一家三口一边烤火一边说话,顺便招呼上门的客人。
慧哥儿的口水流的特别厉害,他已经长齐了四颗牙,特别喜欢咬东西。
不光喜欢咬东西,他还喜欢到处乱爬。
原来是让人抱着他到处走,但梅香和黄茂林并不会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比如他想把梳妆台上的东西扔到地上,或者想摸一摸剪刀。
现在他自己会爬了,虽然爬的还歪歪扭扭,若是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立刻就要下地,自己爬着去找东西。
刚开始梅香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东西让他爬,慢慢的,他不满足那一小块地方,开始越界。
一旦越界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竟往桌子底下和凳子底下爬。
爬着爬着,一个不小心磕到了脑袋,立刻撇嘴就开始哭。
等哭过了,又要去爬。
眼见着棉袄都爬脏了,梅香无奈,只能给他做了个厚罩褂,又在膝盖上缝一块耐磨的厚布,让他爬去吧。
黄茂林抱着慧哥儿在倒座房里跑来跑去,慧哥儿高兴的咯咯直笑。
梅香往火盆里扔了一个红薯,等烤熟了之后,一家三口一起吃。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这才几天的功夫,路上的积雪都快有膝盖高了。
房顶上,地面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
黄茂林每天都要把大门口和院子里的积雪铲一铲,这头刚铲完毕,那头又接着下。
一家三口都穿着厚厚的棉袄,倒不觉得冷。
慧哥儿虽然光着屁股,但小孩子屁股上三把火,也不用担心。
第二天上午,梅香抱着孩子回了娘家。
正好,周氏过来给学堂送菜。
梅香按照市价从周氏那里定了一担菜,大白菜、萝卜、雪菜和夏天剩的辣椒,每一样都要了一些。
周氏当场答应了,“你只管放心,明儿我就给你送过来。
” 说完,周氏又摸了摸慧哥儿的小胖手,忍不住夸赞道,“这孩子长得真可人疼,多好啊!” 叶氏在一边笑了,“二嫂不要急,明年你也可以抱孙子了!” 梅香立刻问道,“明辉嫂子有了?” 周氏小声说道,“才两个多月呢,我还没往外头说。
” 梅香高兴的说道,“这可是喜事,恭喜二伯娘。
” 周氏也高兴,“可不就是,我都盼了好几年了,总算盼来了。
” 叶氏笑道,“好饭不怕晚,二嫂不用急,有了这一个,后面都是成串儿的。
” 周氏更高兴了,“那敢情好呢,哦,你们家明朗的婚事定在什么时候?” 听到这话,梅香也看向叶氏。
叶氏把慧哥儿抱进怀里,“我准备过几天就带明朗去秦先生家里,先把婚期定下来,顺道看一看玉茗。
” 梅香又问周氏,“二伯娘,莲香也不小了,茂松家里有没有来商议婚期?” 周氏小声说的,“前几天给我们带话,说是过一阵子就来商议这事儿,我估计过了年就差不多了。
” 三个人说了一些家里的琐碎事情,周氏先挑着空担子回家去了,梅香也抱着慧哥儿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韩敬奇冒着风雪又送来一批木炭,叶氏听说后,带着兰香过来看。
自从搬到镇上后,韩家岗好多事情叶氏只能从二房那边打听。
韩敬奇一边搬木炭一边和叶氏等人说话,“三弟妹,咱们族里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
” 叶氏连忙问道,“发生了何事?” 韩敬奇笑了,“敬堂大哥带着他两个弟弟一起开了砖窑!” 黄茂林惊道,“果真?头先我还和我阿爹说过这事儿,开砖窑可不容易,没有家底干不起来,就算有家底,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韩敬奇继续回答他们,“听说是敬博帮忙找的烧砖师傅,他们家兄弟多,又有一堆儿子,说干就能干起来!我听说,年前就是把砖窑建好,年后才开张,到时候需要不少劳力,我还准备带着明辉去干几天。
” 叶氏听到消息非常高兴,“这可真不错,这砖窑一开起来,不光七叔家能发财,族里很多人也能跟着喝口汤。
” 韩敬奇送过了木炭就回去了。
两天后,叶氏带着明朗往秦家去了。
走之前,叶氏过来找梅香,把油坊和弟弟妹妹托付给梅香。
明朗给学堂里的孩子们放了五天假,兰香会做饭,明盛带着妹妹住在家里,害怕到不至于,但叶氏仍旧不放心,让梅香每天去看一看,若有人来买油,帮着招呼客人。
叶氏走后,梅香每天上午都会过去,她把慧哥儿交给兰香带,自己照看油坊。
明盛见阿娘和大哥都不在家,主动承担起了很多责任。
他虽然整天读书,对家里油坊的事情也知道一些。
榨油他不会,但卖油难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