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奈何桥魂魄相依

关灯
叶氏自从离开荣定县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刚开始的时候,她跟着明朗天南海北到处走,一个地方住三年,再换一个地方,等换了五六个地方后,她去了京城,从此在那里定居。

     早些年的时候,老家若有重大事情,比如韩文富和韩文昌去世,她都是派孙子们回去。

     叶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叶氏挣扎着要回家,但她当时离老家一千多里路,老家的信送过来的时候,估计叶老太太都下葬好几个月了。

     再者,连她自己当时都已年过六旬,儿孙们如何放心让她回家,不说一路颠簸苦,到家后见到老母坟茔,更会痛断肝肠。

     叶厚则送信来时已经嘱咐妹妹,老母亲无疾而终,活了快九十岁,是喜丧。

    在远方哀悼即可,不必回家。

     老母亲一去世,叶氏就更加断了回家的念想。

    只经常送信回家,让韩敬奇和韩敬杰代为照看韩敬平的坟墓。

    并嘱咐女儿女婿们,若回老家,定要去扫墓。

     这个不用她嘱托,黄茂林每次回荣定县,必定要去岳父和生母的坟墓上看一看。

     后来,叶氏七十岁的时候,明朗调任京城,做了四品京官,叶氏从此跟着儿子定居京城。

    小儿子、孙子、外孙子和外孙女婿来来去去,四处游宦,叶氏这里,像一座坚固的大本营。

     为了不耽误儿孙们的前程,叶氏用心保养身体,并不一味的大吃大喝,平日里还时常找些事情做。

     正如当初她所言,她活到了八十四岁! 那一年,明朗已经六十五岁,官居户部侍郎。

    明盛已经六十一岁,官居左都御史。

    兄弟二人毗邻而居,共同奉养老母。

     梅香年纪就更大了,一直住在省城。

     叶氏和她老母亲一样,也是无疾而终。

    头一天晚上,她只略微喝了两口稀粥,她一向注重养生,吃的少,儿孙们并不勉强她。

     睡到半夜的时候,她自己坐了起来,让身边的老嬷嬷把儿孙们都叫了过来。

     如她这个年纪,随时都有可能驾鹤西去,后人们早就做好了各种准备。

    儿子、孙子、重孙子、玄孙子全部来了,挤挤挨挨了一大屋子。

     叶氏拉着两个儿子的手,气若游丝,“我刚才梦见你们阿爹了,他说他等了我好久,让我早些过去。

    ” 两个儿子紧紧拉着她的手,“阿娘!” 叶氏微笑,“我这辈子,活得真值。

    虽然年轻时受了些苦,但这后半辈子顺风顺水,儿孙们孝顺,再没有什么遗憾。

    你们别难过,阿娘都这把年纪了,也该走了。

    以后你们兄弟还要和以前一样,照顾好你们姐姐妹妹,别让阿娘担心。

    等阿娘去了,你们一定要把我送回家,和你阿爹葬在一起。

    ” 叶氏说完,有些疲惫疲惫,闭上了眼睛。

     明朗头上已经有了许多白发,拉着老母亲的手轻声说话,“阿娘放心,儿子会照顾好弟弟的。

    姐姐和妹妹在省城也都好的很,过些日子还说到京城来看阿娘呢。

    阿娘还有什么心愿,只管跟儿子说,儿子定会遵从。

    ” 明盛拉着叶氏的另外一只手,“阿娘,我会听大哥的话的。

    ” 叶氏脸上露出一些笑容,“好孩子,阿娘放心的很。

    ” 说完这话,叶氏彻底咽下最后一口气。

     两个儿子等了半天,不见她回音。

    明盛伸手探了一下,立刻嚎哭起来! 剩下的后人们都明白了,全部跪地痛哭。

     明朗兄弟二人最为伤心,老母亲守寡把他们带大,母子情分深厚。

    老母亲在,他们还有来处。

    老母亲一去,他们年过花甲,只剩归途。

     老太太活着的时候温和慈善,疼爱儿孙们,怜贫恤老,从不与人争执,经常做善事,在京城里是出了名的和善人。

    连宫里的娘娘们听说叶氏青年守寡,带着女儿供两个儿子读书,也对她大加夸赞。

     叶氏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轻盈,仿佛挣脱了某种束缚一般,在空中慢慢飘荡起来。

     她睁开眼,发现自己站在床边,儿孙们跪在地上痛哭,再一看,她的尸身还躺在床。

     耳畔,哀婉的哭声越来越重。

    家里搭起了灵棚,来祭奠的宾客越来越多。

    两个儿子一身重孝,跪在棺木前,守了三天三夜。

     兄弟二人年纪大了,中途好多次撑不住,儿子孙子们强行把他们架回去歇息。

     梅香虽然年纪大了,但她身体好,接到消息后,连夜带着妹妹赶了过来。

     兄弟姐妹四个一起办完了丧礼,扶棺归故土。

     叶氏忽然明白了,自己要去了。

     她有些难过,跪在地上的全部是她的后人,花白了胡子的儿子,鼎盛之年的孙子,青年有为的重孙子,活泼可爱的玄孙子。

     但叶氏知道,她该走了,若再留下去,儿孙们不得安宁。

     叶氏有些迷茫,不知该往何处去。

    她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