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关灯
争气,连累余等女子在外抛头露脸。

    汝与其此长他人士气,灭自家威风。

    不如回去好生敦促众儿郎修文习武,将来高中榜首,好叫齐国文武刮目相看!” 莫看蔡瑁平日里在外为人豪爽大气,可偏偏就是拿他这个性子泼辣的二姐没办法。

    不过蔡夫人主动入宫讨好蔡吉对于蔡瑁而言终究也是桩好事。

    故而此刻面对蔡夫人唠唠叨叨的数落。

    蔡瑁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喏”。

     事实上,随着蔡吉生下女儿。

    心思开始活络的远不止蔡夫人一人。

    连日来来向蔡吉贺喜的达官贵人、巨商富贾可谓络绎不绝。

    甚至就连此前一直待在琅琊称病不出的工部尚书萧建在得知蔡吉产女后亦在第一时间启程赶往龙口赴任。

     相比之下曹魏这边的动静却是明显小了许多。

    这一来是因为曹丕乃是入赘蔡家,其与蔡吉的子嗣终究都得姓蔡。

    二来嘛,曹昂成婚至今已接连得了一个嫡子,一个嫡女。

    一个庶子。

    故而曹操早没了喜获第三代的新鲜感。

    不过作为蔡吉的老对手,曹操对蔡吉新生的这个女儿还是颇感兴趣的。

     “《周礼?秋官》有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

    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

    面三槐。

    三公位焉。

    州长众庶在其后。

    ’想来齐主还欲再生子嗣。

    ”魏宫内司徒荀彧等人当着曹操的面,针对蔡吉替女儿所取的名字,兀自分析着蔡吉日后的动向。

    原来槐树在古代亦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

    在荀彧看来蔡吉为女儿取名“槐”,多半是寄望此女长大后能尽心辅佐齐主。

    因此他判断蔡吉会继续生子。

     但是蔡吉终究有别于男性君,作为女性的她必须亲自承担生育的风险。

    而她的风险就是其他诸侯的机遇。

    所以也就怪不得魏国君臣会凑在一起如此认真分析蔡吉是否再次生子了。

    这不,时任郎中的杨修就提出异议道,“槐虽象征三公宰辅之位。

    然槐之盲怀也,亦可解作怀来人于此。

    齐主替此女取名为槐,许是想让其继位招赘,也犹未可知。

    ” “蔡安贞素来胸怀逐鹿中原之志,其为笼络天下人心,又岂会再立女主继位。

    ”这一次的发话者乃是新晋升任少府的司马朗,且听他进一步分析道,“然则女子生产终究凶险,未免横生意外,齐国文武或会劝齐主过继养子为嗣。

    ” 杨修听罢司马朗所言,撇了撇嘴冷笑道,“豪门大族尚有嫡庶长幼之争。

    蔡安贞以国君之姿招养子为嗣,岂不似兔走于街,引人逐之?” 杨修一席话可算是道出了蔡吉情愿冒险生子也不提过继养子的苦衷。

    由于蔡吉出道较早,起家打拼的那段岁月年纪尚幼还不适合过继养子。

    待她成年之后又俨然成了一方诸侯一国之君,过继养子为嗣便已不再只是一户一门之事,而是关乎国之兴亡的大事件。

     须知古代对确立继承人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在一个大家族中,正妻的儿子叫“嫡子”,身份最为尊贵。

    除了正妻以外的其它妻妾的儿子叫“庶子”,身份次之。

    只有嫡子才有资格继承财产和世袭爵位,即使庶子比嫡子早出生也没有僭越或者窥伺的权利。

    除非嫡子死了,才轮得到庶子继承。

    所以才叫“以贵不以长”。

    而如果嫡子有好几个,那就由嫡子中老大继承家族的财产和爵位。

    即使老大是个白痴。

    只要活着就享有优先继承权。

    这便是“以长不以贤”。

     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但凡有点家产地位的家族常会碰上嫡庶长幼之争的问题。

    倘若涉及政治遗产,那更是会引来诸多利益团体从旁推波助澜,明争暗斗。

    冀州的袁绍,荆州的刘表,都是近在眼前的前车之鉴。

    试想有血缘关系的亲子之间尚且还会斗个你死我活。

    养子的选择范围更广,考核标准更不明确。

    一旦蔡吉选择的养子不能服众,极有可能会就此撕裂齐国的文武班底。

     所以杨修的话音刚落。

    荀彧便跟着点头附和道。

    “德祖言之有理,立嗣之事关乎社稷安危,稍有不慎便会重蹈袁、刘覆辙。

    无怪乎。

    齐主不惜以身犯险也要诞下嫡子。

    ” 荀彧这话一半是在分析齐营动向,一半却是在故意说给曹操听。

    原来曹操近些年迟迟不肯立长子的曹昂为世子,反倒是对妾侍环夫人所出的冲公子宠爱有加。

    虽说曹冲眼下才10岁又是庶出,可依曹操的身板儿再活个十几二十年完全没有问题。

    试想十年之后。

    一个20岁风华正茂的受宠庶子,一个37岁手握兵权却始终没被立为世子的长子。

    简直就如当年袁谭、袁尚兄弟的翻版。

    饶是荀彧对曹昂再有不满也不会坐视夺嫡之祸在魏国上演。

    所以只要有机会荀彧总会旁敲侧击着劝曹操尽早立嗣。

     曹操当然明白荀彧的心思。

    也清楚违反长幼有序的会带来怎样的风险。

    可当年曹昂放天子南下的举措始终就像根刺一般哽在曹操的心头。

    此外曹操自诩身子骨结实,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再培养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所以他还想多考察考察他的儿子们,看看能否从中挑选出一个符合他心意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