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当策划 第2节

关灯
地书吏。

     应平县主薄郭文今年52余,从30多岁就跟着做事,一步步到了如今这个地位,可谓是八面玲珑世故圆滑。

     郭文端着手中的茶盏深吸一口气,清新怡人的茶香顺着鼻孔钻进来,绵延不绝。

    他小心翼翼的浅酌一口,登时神情陶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 郭文正室摇着一把轻云绣花罗扇:“茶是好茶,就是太贵。

    ” 郭文不以为意:“不贵能叫好茶吗?这可是从高山采摘经名师烘焙的,一出来就送往京城给达官贵人们喝的,我也是好不容易托人久经撵转才搞到一小罐的。

    喝一点少一点。

    ” 郭文也就这点小爱好了,喜欢效仿达官贵人附庸风雅。

     “对了,那刚到的县太爷,是个什么来头?” 郭文不屑:“黄毛小子一个。

    ” 正说着那新鲜出炉的上司,就有小人来报,知县大人请主薄去一趟,也没说有什么事,郭文摸着胡子左右摇晃着脑袋:“可惜可惜,我这刚泡的茶。

    ” 嘴上这么说着,却起了身子抖了抖衣服上的皱褶:“走吧,去会一会咱县令老爷。

    ” 一路行来,郭文都在猜测县令新官上任是有什么安排,随着小厮走进庭院,见到那县令,还没行礼,陆久安笑眯眯地指着旁边的石凳:“坐。

    ” 郭文浅浅行了个礼,依言坐下。

     陆久安又笑眯眯地指着他面前的茶盏:“郭主薄,尝尝。

    ” 郭文早就闻到那飘过来的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香味,眼珠子控制不住的往桌上扫。

     陆久安这么一说,也不客气,拿起杯子,极缓慢极虔诚的喝了一小口,仿佛喝的是什么琼浆玉露。

     陆久安饶有兴趣得看着他:“不知我这粗茶入得了郭主薄的眼不?” “哎哟陆大人说笑了。

    ”郭文竖起拇指夸赞,“这茶开汤后,汤色杏黄明亮、毫香纯爽,入口鲜纯,回甘迅速深沁,喉韵深广甜润,妙哉妙哉!” “郭主薄好舌头!”陆久安抚掌大笑,”此乃凤顶山上精心栽培的茶树,于凌晨山雾最浓的时候取一芽一叶,再经过七七四十九道手法烘焙而成,其绿叶中夹杂着银白色的毫心,形似花朵,冲泡之后花香四溢,取名白牡丹。

    ” 郭文瞪大双眼:“白牡丹,京城四大茗茶之一白牡丹?” “正是,家父偶然得了两罐。

    我之前考了功名,合着其他礼物一起赠了我一罐。

    我想着吧,自己也不会喝茶,不如给真正爱茶之人。

    说起来,比起白牡丹,那落雪龙井才真正是......” 陆起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家公子和郭主薄你来我往,好似一对忘年之交。

     陆久安与郭文天南地北的胡扯了一大通,讲得口干舌燥,才说起自己真正的目的:“我初来乍到,对江州知之甚少,还望郭主薄在工作上能指点一二,让本官尽快熟悉职务,让工作步入正轨。

    ” 郭文还有些意犹未尽,得了好处,倒也爽快:“不敢,职责所在,大人请将。

    ” 陆久安问:“有一事本官不明白,五年前应平县人口有6万多,为何如今锐减过半。

    ” 郭文叹气:“大人有所不知,本来应平县物产丰富,一直以来风调雨顺,百姓也安居乐业。

    谁知5年前闹了一场地动。

    ” “那一年死伤无数,那还不是最严重的。

    地动把途径应平县的一条大江——怒江上游给破开了一个口子,本来应平县雨水就多,平时一到夏季就会有内涝,现在怒江一破,洪水倒灌,老百姓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就颗粒无收了。

    百姓流离失所,死的死,逃的逃,这么下来,可不是越来越少嘛?” 陆久安暗忖,照郭文的意思,应平县人口流失全赖洪水的原因。

     洪水一来,百姓一年的收成就无望,民以食为天,吃的都没有了,还有什么时间精力做其他的事情? 应平县年年洪水,朝廷年年向应平拨赈粮、减赋税。

     赈粮拨下来了,经过层层转调,到应平县手里又剩多少?百姓吃不饱,除了逃亡,就只能放下手中的农具占山为王,靠打劫为生。

     应平洪灾大大小小持续5年,修补了口子也于事无补。

    除了赈粮,没有一个朝廷官员被下派下来处理此事,由此可见,应平县的灾情要么没有上达天听,要么没有如实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