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锈蚀水塔的账本
关灯
小
中
大
锈蚀水塔的铁门在液压钳下发出濒死般的呻吟,铁锈碎屑如暗红雪粒簌簌坠落。
苏棠的头灯扫过门缝时,腐药味混着混凝土粉尘像只冰凉的手,直接掐住她的后颈。
陈美玉的白手套在门把手上按出五个清晰的指印,指尖无意识地颤抖——那是二十年来她每次打开实验室保险柜时的肌肉记忆。
“1998年7月19日,第一笔采购。
”李默的voicerecorder红光在账本封面跳动,他的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油墨颗粒硌着指纹,像触碰到风干的血迹,“地西泮注射液200支,收货人签名……陈美玉?” 最后三个字在密闭空间里荡出回音,惊飞了梁上栖息的雨燕,金属般的振翅声与苏棠手腕疤痕的刺痛突然同步。
陈美玉的瞳孔在强光下骤然收缩。
那个签名的笔画弧度,分明是她十九岁时的字迹——那时她刚从卫校毕业,父亲的施工队正用掺了双倍矿渣的混凝土浇筑青梧里7号楼地基。
账本第二页飘落的照片上,年轻的她穿着白大褂站在水塔前,怀里抱着贴满“实验体7号”标签的药箱,背景里,戴雨燕面具的工人正往混凝土搅拌机里倾倒蓝色粉末。
“看批次编号。
” 苏棠的指尖停在2003年1月7日的记录上,三十七箱劳拉西泮致幻剂的去向栏写着“青梧里7号楼地下室”,“和我母亲坠楼的月份只差三天。
这些药不是给住户的,是给当年参与事故掩盖的工人……” 她的声音突然哽住,头灯照亮账本边缘的手绘简图:七栋楼的平面图呈北斗状排列,每栋楼中心都标着双环符号,而青梧里7号正是斗柄末端的“摇光星”。
李默在暗格深处翻出的U盘突然亮起红灯。
设备连接电脑的瞬间,十七个城市的建筑蓝图在屏幕上展开,每个项目的地基混凝土配比表中,“地西泮缓释颗粒”的添加比例都精确到0.317%。
“2015年滨河花园小区,2018年春城佳苑……”他的手指划过屏幕,突然定格在2023年开工的“凤凰新城”项目,地基钢筋分布图中央,用红笔圈着“实验体0号容器适配区”,“这些楼的沉降监测数据,和青梧里7号的共振频率完全同频……” 陈美玉的白手套不知何时被她攥成死结。
当苏棠翻到2019年的采购单时,收货人签名栏突然出现两种字迹:前期是她熟悉的少女笔迹,后期却变成父亲的钢笔字——那个在1998年事故后就该“心脏病突发死亡”的男人,竟在二十年后仍在签署药物订单。
“他们在接力……”苏棠的激光笔扫过签名变更的时间点,正是陈美玉因注射过量致幻剂住院的日期,“你父亲根本没死,他只是躲进了幕后,用你的身份继续采购药物。
” 水塔底部的混凝土台座上,七个凹陷的圆形痕迹引起李默的注意。
当他将从青梧里7号便利店找到的蓝色药瓶放入其中时,凹槽边缘的刻度线恰好吻合瓶身上的双环标记——这是专门为药物运输设计的共振隔离装置。
更令他脊背发凉的是,台座侧面刻着的数字“”,正是将3.17Hz频率与1998年7月19日事故日期的数字重组。
“看2016年的备注栏。
” 陈美玉突然出声,声音像浸过冰水的钢丝,“‘林双生母体代谢异常,启动B计划’。
”她指向那段文字旁的照片:便利店冰柜里,两个贴满监测电极的培养皿中,漂浮着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的胚胎,“他们在她母亲孕期就注射药物,让胎儿成为‘共振容器’的受体……而我,只是负
苏棠的头灯扫过门缝时,腐药味混着混凝土粉尘像只冰凉的手,直接掐住她的后颈。
陈美玉的白手套在门把手上按出五个清晰的指印,指尖无意识地颤抖——那是二十年来她每次打开实验室保险柜时的肌肉记忆。
“1998年7月19日,第一笔采购。
”李默的voicerecorder红光在账本封面跳动,他的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油墨颗粒硌着指纹,像触碰到风干的血迹,“地西泮注射液200支,收货人签名……陈美玉?” 最后三个字在密闭空间里荡出回音,惊飞了梁上栖息的雨燕,金属般的振翅声与苏棠手腕疤痕的刺痛突然同步。
陈美玉的瞳孔在强光下骤然收缩。
那个签名的笔画弧度,分明是她十九岁时的字迹——那时她刚从卫校毕业,父亲的施工队正用掺了双倍矿渣的混凝土浇筑青梧里7号楼地基。
账本第二页飘落的照片上,年轻的她穿着白大褂站在水塔前,怀里抱着贴满“实验体7号”标签的药箱,背景里,戴雨燕面具的工人正往混凝土搅拌机里倾倒蓝色粉末。
“看批次编号。
” 苏棠的指尖停在2003年1月7日的记录上,三十七箱劳拉西泮致幻剂的去向栏写着“青梧里7号楼地下室”,“和我母亲坠楼的月份只差三天。
这些药不是给住户的,是给当年参与事故掩盖的工人……” 她的声音突然哽住,头灯照亮账本边缘的手绘简图:七栋楼的平面图呈北斗状排列,每栋楼中心都标着双环符号,而青梧里7号正是斗柄末端的“摇光星”。
李默在暗格深处翻出的U盘突然亮起红灯。
设备连接电脑的瞬间,十七个城市的建筑蓝图在屏幕上展开,每个项目的地基混凝土配比表中,“地西泮缓释颗粒”的添加比例都精确到0.317%。
“2015年滨河花园小区,2018年春城佳苑……”他的手指划过屏幕,突然定格在2023年开工的“凤凰新城”项目,地基钢筋分布图中央,用红笔圈着“实验体0号容器适配区”,“这些楼的沉降监测数据,和青梧里7号的共振频率完全同频……” 陈美玉的白手套不知何时被她攥成死结。
当苏棠翻到2019年的采购单时,收货人签名栏突然出现两种字迹:前期是她熟悉的少女笔迹,后期却变成父亲的钢笔字——那个在1998年事故后就该“心脏病突发死亡”的男人,竟在二十年后仍在签署药物订单。
“他们在接力……”苏棠的激光笔扫过签名变更的时间点,正是陈美玉因注射过量致幻剂住院的日期,“你父亲根本没死,他只是躲进了幕后,用你的身份继续采购药物。
” 水塔底部的混凝土台座上,七个凹陷的圆形痕迹引起李默的注意。
当他将从青梧里7号便利店找到的蓝色药瓶放入其中时,凹槽边缘的刻度线恰好吻合瓶身上的双环标记——这是专门为药物运输设计的共振隔离装置。
更令他脊背发凉的是,台座侧面刻着的数字“”,正是将3.17Hz频率与1998年7月19日事故日期的数字重组。
“看2016年的备注栏。
” 陈美玉突然出声,声音像浸过冰水的钢丝,“‘林双生母体代谢异常,启动B计划’。
”她指向那段文字旁的照片:便利店冰柜里,两个贴满监测电极的培养皿中,漂浮着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的胚胎,“他们在她母亲孕期就注射药物,让胎儿成为‘共振容器’的受体……而我,只是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