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种田文里的女主(11)

关灯
如今这块头全都是靠粮食、靠肉养出来的。

     老大、老二跟他没法比,瞧瞧他面色多红润,脸上、身上都有肉了,连头发都乌黑油亮,不像那两个,还跟没分家的时候一样,瞧着就没吃什么好东西。

     苏老三不由得挺直了腰,别看二丫嫁出去了,过段时间小两口还要去府城,没人再给他送东西、送肉,可有山上的进项在,有家里那四亩地,有攒下来的银子,他往后也能过得比老大、老二好。

     老大、老二还要听爹的,他可是一家之主了,就照着二丫原来留下的法子管家,既不用费脑子,也省事儿。

     苏老三准备在‘勤劳致富’的路子上撒丫子狂奔,心里头没什么好忐忑的,周家送来的聘礼,他全都给二丫放进嫁妆里去了,一分一毫都没留。

     还有二丫这几年的衣服鞋袜,家里头也没留,都让二丫带过去了。

     他虽然没往里添东西,可周家送来那么多聘礼,也足够让二丫嫁的风风光光了,从此以后,跟着秀才公吃香的喝辣的。

     在场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苏二丫往后是要吃香的喝辣的,过得比谁都好,就是现在的周母,也比不上苏二丫,谁让周父现在只是个童生,周怀城却已经是秀才了。

     苏婆子她们还不知道,大孙子在学堂跟别人待遇不同,在喜宴上没少夸三房和周家,当然也不是白夸,吃完喝完,走的时候总还是得带着点儿吧。

     喜宴上剩下来的东西,周家自己也吃不完,与其送给街坊邻居,那还不如给他们这样实打实的亲戚。

     跟第一次成婚的时候比起来,俩人都不那么紧张了,生手变熟手,不会再用酒压惊,也不会慌乱到直接从床上掰下一块木头来。

     甚至在洞房花烛之夜,两个人还算起了账。

     苏苑自己有二百两压箱里的银子,她带过来的那些嫁妆,基本上就是周家的聘礼,而周家的聘礼一半出自周父周母,一半则是周怀城自己添上的。

     今日婚礼上的花销,也都是周怀城自己掏的。

     一则是他不好意思拿老两口的钱,二则他是想把婚礼办得隆重些,远超过了两位哥哥当年的花费,这份银子若是老两口来出,那家里头怕是要不□□宁了。

     “我手里头只剩下五十两了,不过画作倒是积攒了十几副,在县城不好往外卖,也卖不出价钱去,倒不如带去府城,去了府城再卖。

    ”周怀城盘算道。

     这种挣一点花一点的日子,他和阿苑都是头一次过,真别说,还挺新奇的。

     府城那边没有他们的院子,也没有铺子和良田,去了那里,要么是买处小院子,要么就是租房子住,就跟以前看得话本子上写的一样,捉襟见肘一般的生活。

     苏苑也想过了,她们要在府城住上几年,光靠卖画作可不行,这东西卖多了,价格就会往下走,还得是想着做门生意。

     利润不能太小,否则不值当,也不能太大,否则她们是保不住这门生意的。

     “还是要实地看看,看做什么生意合适,手里没有银子到底是不踏实。

    ” 在村里头有上百十两银子就够用,到了府城那边,怎么着也得有个万把两银子压箱底吧,将来还要去京城,又比府城难混,没有个十几万两银子,心里边怎么能踏实的下来。

     小两口对未来的规划是一致的,颇为契合,好在是没有人听墙角,要是有人把这些话听了去,怕是会觉得有一群牛在天上飞。

     周家人都清楚,婚宴上的种种都是周怀城自个儿出的银子,可即便是如此,也让人觉得别扭,一家子兄弟骨肉,继承家业的还是长兄呢,结果却是最小的弟弟成婚的场面最大。

     周怀城是秀才公,身份确实跟两个哥哥不同,可他娶的妻子毕竟只是农户出身,娘家还比不过两个嫂嫂呢。

     自古妯娌相处本就是一门学问,苏苑上辈子是公主,她的很多待遇都要高于妯娌们,可身份在那儿摆着呢,并没人说闲话。

     这辈子就不一样了,苏苑跟六郎一块儿去给爹娘请安的时候,老两口没说什么,态度和蔼可亲,并不曾为难于她,倒是两位嫂嫂不太消停。

     一个说话文邹邹的,要邀请她一块品诗,一个酸言酸语,话里话外都在说昨天的花销有多大。

     苏苑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跟老宅的人比起来,这两位真算不上什么。

     她又不是目不识丁之人,人家说话文绉绉,她也说话文绉绉就是了,谁还不会几句圣人言。

     至于二嫂的酸言酸语,那就更好说了,左右花的也不是公中的银子,都不用他开口,婆婆都已经帮她驳回去了。

     还不止如此呢。

     “咱们周家虽然名义上还没分家,但实际上跟分家也没什么区别了,老大、老二都已经置办了自己的家业,老三过几日就要去府城念书了,他的前程在外头,不在这儿,我们老两口商量过了,连分家的文书都已经写好了,你们签个字画个押,这事儿就算完了,分家的章程都在文书上写着呢。

    ”周父淡淡的道。

     他们家实在没什么好分的,老大、老二在镇上买的院子、盘的铺子,那都是从公中出的银子,相当于已经把俩孩子分出去了。

     老三什么都不要,他们老两口就给孩子准备了一百两银子,穷家富路,带在身上,总比在老家这边置办产业要合适。

     这些都已经写在分家的文书上了,至于家里的这处房子,还有这一间私塾,那都是老两口的,不打算分给孩子,就算是分了,也没人能回来住。

     周父已经提前跟三个儿子透过气了,三个儿子有一个算一个,也都跟自家夫人透了气,在场的都是知情人,就连这文书上的内容,也都已经提前知晓了。

     众人不过是惊讶于,老两口会这么快提出来,要知道这可是老三新婚的第二日。

     本以为怎么着也会拖到,新娘子三朝回门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