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行道剑被盗
关灯
小
中
大
于志冰一身渔夫打扮,白胡子闪着银光,脸色红润有精神。
他家里的人也都穿着朴素的粗布衣裳,都是普通渔民农民的打扮。
走进大厅,里面的摆设很简单。
桌椅板凳都是没上漆的原木做的。
正对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画像,画里是一位戴着乌纱帽、穿着圆领官服的中年官员。
画像顶上写着八个大字:"狗国忘身,舍生取义"。
两边挂着对联,写的是文天祥那句有名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画像下面还有一首草书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就算被烈火焚烧也当作平常事。
就算粉身碎骨也不害怕, 只求把清白留在人世间。
" 韩世雄恭敬地抱拳低头,默默看着画像发呆。
石德小声问贾秀莲:"嫂子,这画的是谁啊?" 贾秀莲呆呆望着画像,心里一阵酸楚,往事涌上心头,鼻子发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被石德这么一问,她突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她眼泪像下雨一样流个不停,顾不上回答石德的问题,直接走到画像前跪了下来。
于志冰连忙也跟着跪下,拜完后起身疑惑地问:"你们认识画上的人?" 贾秀莲反问道:"请问,这画的是你什么人?" "这是我父亲。
" 贾秀莲激动地说:"天啊!原来是师兄!你小时候是不是叫于泉?" "是啊是啊,你、你是?" "我其实不姓贾,本姓范。
我父亲范广和你父亲当年在京城一起被奸臣害死的。
" "哎呀!原来是师姐!这真是太巧了!" 这时佣人们端上了酒菜。
于志冰招呼道:"来来来,快请坐。
我们这穷乡僻壤的小岛上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就几样自家捕的鱼虾,实在不好意思。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还请大家别嫌弃。
" 大家按主客位置坐下。
东边坐着韩世雄、石德、贾秀莲、云凤、云珠。
西边是于志冰和他的两个徒弟。
另外还摆了一桌,由几个渔村的长辈陪着其他随从人员。
酒桌上,人们常说"遇到知己千杯酒都嫌少,聊不来的人半句话都嫌多"。
主客双方志趣相投,又是世交,所以痛快畅饮,谈论前人的忠烈事迹和当今的仁义道德,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原来,于志冰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于谦。
在"土木堡之变"后,正是他力挽狂澜,拯救了国家和百姓,立下不朽功勋。
事情是这样的: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瓦剌部的首领也先带兵入侵。
糊涂的明英宗朱祁镇被奸臣王振控制,亲自带兵出征,结果在河北怀来县西边的土木堡惨败,皇帝本人还被俘虏了。
大明皇帝被抓,五十万精锐部队被打垮,国家民族危在旦夕。
朝中大臣都慌了神,大多主张投降。
这时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和副总兵范广等人一起,请太后下旨让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当皇帝,带兵抵抗外敌。
于是改年号为景泰,朱祁钰就成了景帝。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景帝奉太后命令处理朝政,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翰林侍讲徐有贞主张迁都南京避难。
于谦严厉驳斥这种逃跑主张:"提议南迁的人该杀头!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放弃就全完了。
谁不知道宋朝南迁后名存实亡的教训?应该立即调集各地援军,誓死保卫京城。
"太后和景帝采纳了于谦坚决抗战的主张。
于谦勇敢地担起保卫京城的重任,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范广等将领,大家纷纷立誓报效国家。
京城周边的百姓也深受感动,踊跃参军,很快就集结了二十二万大军。
瓦剌首领也先挟持着英宗皇帝来攻打北京,于谦亲自带兵迎战,经过五天激战,打得瓦剌军队大败而逃。
也先吃了败仗,害怕于谦乘胜追击,就派人来求和。
他原本以为抓住英宗皇帝就能要挟明朝,没想到被于谦打败,只好把英宗放了回来。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奸臣徐有贞、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人趁机拥立英宗重新登基。
徐有贞和明英宗等人害死了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大忠臣于谦,还诬陷将军范广是同党,把这位武林高手也杀害了。
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痛哭流涕,京城很多人家偷偷在家里供奉于谦和范广的牌位。
当于志冰和贾秀莲聊起这段往事时,韩世雄深有感触地说:"是啊!当年京城保卫战时,多少无名英雄都是被于谦大人的品德感动,仰慕他的忠诚,自愿参军杀敌!还有很多武林豪杰,既不求当官,也不要军饷,纯粹为了报国上阵杀敌。
你们只是听说过,我和我师父许知可是亲身参战的。
那时许知师父带着我兄弟俩、张坤的父亲、童子卿的父亲一起去投奔于谦大人。
我记得那年我23岁。
我师父听说我要去参军报国,老人家高兴得冒着大雨从七十里外赶来,把他最心爱的湛卢宝剑送给我。
当时他已经64岁,还生着病,一进门就摔倒了。
我扶他起来,他说:'好孩子别管我,拿着剑快跟你许大哥走!只要你多杀敌人,就不辜负这把剑,也不辜负我教你武功的一片心。
'没过几天,我拿着这把剑冲进敌阵,一口气杀了四个敌将和一百多个敌兵。
许知大哥更厉害,从彰义门一路杀到德胜门,砍了十一个敌将,两三百个敌兵。
京城保卫战胜利后,于谦和范广将军亲自来找我们,许知大哥却带着我们悄悄回家了。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个腐败的朝廷里,皇帝昏庸,奸臣当道。
好人做官反而会遭殃,正直的官员经常被陷害。
于志冰的父亲于谦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从小就崇拜民族英雄文天祥,十七岁时就写了表明志向的《石灰吟》。
他当官时铁面无私,专门整治贪官污吏,真心为老百姓办事。
他在山西、河南当巡抚时,所到之处贪官都吓得躲起来,社会风气变好了,百姓丰衣足食。
就连山里的土匪听说是于巡抚来了,都主动归还抢来的财物,跪地认错。
你想啊,要不是他和一些爱国将领,英宗皇帝怎么可能平安回来?但正因为太正直,奸臣们容不下他,最后竟被冤枉处死。
他家里的人也都穿着朴素的粗布衣裳,都是普通渔民农民的打扮。
走进大厅,里面的摆设很简单。
桌椅板凳都是没上漆的原木做的。
正对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画像,画里是一位戴着乌纱帽、穿着圆领官服的中年官员。
画像顶上写着八个大字:"狗国忘身,舍生取义"。
两边挂着对联,写的是文天祥那句有名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画像下面还有一首草书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就算被烈火焚烧也当作平常事。
就算粉身碎骨也不害怕, 只求把清白留在人世间。
" 韩世雄恭敬地抱拳低头,默默看着画像发呆。
石德小声问贾秀莲:"嫂子,这画的是谁啊?" 贾秀莲呆呆望着画像,心里一阵酸楚,往事涌上心头,鼻子发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被石德这么一问,她突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她眼泪像下雨一样流个不停,顾不上回答石德的问题,直接走到画像前跪了下来。
于志冰连忙也跟着跪下,拜完后起身疑惑地问:"你们认识画上的人?" 贾秀莲反问道:"请问,这画的是你什么人?" "这是我父亲。
" 贾秀莲激动地说:"天啊!原来是师兄!你小时候是不是叫于泉?" "是啊是啊,你、你是?" "我其实不姓贾,本姓范。
我父亲范广和你父亲当年在京城一起被奸臣害死的。
" "哎呀!原来是师姐!这真是太巧了!" 这时佣人们端上了酒菜。
于志冰招呼道:"来来来,快请坐。
我们这穷乡僻壤的小岛上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就几样自家捕的鱼虾,实在不好意思。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还请大家别嫌弃。
" 大家按主客位置坐下。
东边坐着韩世雄、石德、贾秀莲、云凤、云珠。
西边是于志冰和他的两个徒弟。
另外还摆了一桌,由几个渔村的长辈陪着其他随从人员。
酒桌上,人们常说"遇到知己千杯酒都嫌少,聊不来的人半句话都嫌多"。
主客双方志趣相投,又是世交,所以痛快畅饮,谈论前人的忠烈事迹和当今的仁义道德,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原来,于志冰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于谦。
在"土木堡之变"后,正是他力挽狂澜,拯救了国家和百姓,立下不朽功勋。
事情是这样的: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瓦剌部的首领也先带兵入侵。
糊涂的明英宗朱祁镇被奸臣王振控制,亲自带兵出征,结果在河北怀来县西边的土木堡惨败,皇帝本人还被俘虏了。
大明皇帝被抓,五十万精锐部队被打垮,国家民族危在旦夕。
朝中大臣都慌了神,大多主张投降。
这时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和副总兵范广等人一起,请太后下旨让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当皇帝,带兵抵抗外敌。
于是改年号为景泰,朱祁钰就成了景帝。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景帝奉太后命令处理朝政,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翰林侍讲徐有贞主张迁都南京避难。
于谦严厉驳斥这种逃跑主张:"提议南迁的人该杀头!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放弃就全完了。
谁不知道宋朝南迁后名存实亡的教训?应该立即调集各地援军,誓死保卫京城。
"太后和景帝采纳了于谦坚决抗战的主张。
于谦勇敢地担起保卫京城的重任,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范广等将领,大家纷纷立誓报效国家。
京城周边的百姓也深受感动,踊跃参军,很快就集结了二十二万大军。
瓦剌首领也先挟持着英宗皇帝来攻打北京,于谦亲自带兵迎战,经过五天激战,打得瓦剌军队大败而逃。
也先吃了败仗,害怕于谦乘胜追击,就派人来求和。
他原本以为抓住英宗皇帝就能要挟明朝,没想到被于谦打败,只好把英宗放了回来。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奸臣徐有贞、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人趁机拥立英宗重新登基。
徐有贞和明英宗等人害死了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大忠臣于谦,还诬陷将军范广是同党,把这位武林高手也杀害了。
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痛哭流涕,京城很多人家偷偷在家里供奉于谦和范广的牌位。
当于志冰和贾秀莲聊起这段往事时,韩世雄深有感触地说:"是啊!当年京城保卫战时,多少无名英雄都是被于谦大人的品德感动,仰慕他的忠诚,自愿参军杀敌!还有很多武林豪杰,既不求当官,也不要军饷,纯粹为了报国上阵杀敌。
你们只是听说过,我和我师父许知可是亲身参战的。
那时许知师父带着我兄弟俩、张坤的父亲、童子卿的父亲一起去投奔于谦大人。
我记得那年我23岁。
我师父听说我要去参军报国,老人家高兴得冒着大雨从七十里外赶来,把他最心爱的湛卢宝剑送给我。
当时他已经64岁,还生着病,一进门就摔倒了。
我扶他起来,他说:'好孩子别管我,拿着剑快跟你许大哥走!只要你多杀敌人,就不辜负这把剑,也不辜负我教你武功的一片心。
'没过几天,我拿着这把剑冲进敌阵,一口气杀了四个敌将和一百多个敌兵。
许知大哥更厉害,从彰义门一路杀到德胜门,砍了十一个敌将,两三百个敌兵。
京城保卫战胜利后,于谦和范广将军亲自来找我们,许知大哥却带着我们悄悄回家了。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个腐败的朝廷里,皇帝昏庸,奸臣当道。
好人做官反而会遭殃,正直的官员经常被陷害。
于志冰的父亲于谦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从小就崇拜民族英雄文天祥,十七岁时就写了表明志向的《石灰吟》。
他当官时铁面无私,专门整治贪官污吏,真心为老百姓办事。
他在山西、河南当巡抚时,所到之处贪官都吓得躲起来,社会风气变好了,百姓丰衣足食。
就连山里的土匪听说是于巡抚来了,都主动归还抢来的财物,跪地认错。
你想啊,要不是他和一些爱国将领,英宗皇帝怎么可能平安回来?但正因为太正直,奸臣们容不下他,最后竟被冤枉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