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

关灯
反对他的朝臣。

     其实群臣想的什么,嬴政清楚,非常清楚。

     可正是因为清楚,嬴政才知道,这种制度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要有所改变。

     没有改变,就永远是如此。

     从嬴政知道的历史开始,夏、商、周,历经了这么多年,每个地方都是如此: 国与国之间界限虽然很不分明,可是这些标准却很分明的在每个国土上。

     哪怕是各国之间人口流动频繁,可能早上的时候这个人还在韩国的朝堂之上和人争论,晚上的时候就在赵国的土地上面睡觉了, 可他们用的标准,却始终不一样。

     所以当时他想要推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时候,其实有不少人反对来着, 尤其是那些从列国来秦的人, 他们虽然现在在秦国供职,说着秦人的话用着秦人的标准,为秦国谋划着未来, 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心中就忘了母国了。

     只不过嬴政在秦国的威望太高了,自他亲政之后的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在向人示威,昭示着他这个秦王的铁血手段。

     而且,在嬴政之前的秦王们,无论哪一个都给人一种感觉—— 哪怕你是勋贵,也别想拿捏寡人分毫,寡人不吃那套! 能老老实实听话的,那便继续当你的勋贵,当你的权臣,若是不能的…… 死在秦国的权贵那也是车载斗量的。

     连商君都能为秦国变法殉葬,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秦国国君的变更,几乎都是多灾多难的。

     秦国历代先王如此,嬴政继位之后也是如此。

     长安君成蟜叛乱,昌平君叛乱,嫪毐叛乱…… 反叛之人,皆是至亲之人,尤其是这其中还有嬴政幼年开始就相依为命的母亲赵姬! 若是换了寻常人,恐怕早就崩溃了! 但是嬴政完全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的样子,心狠手辣,该杀则杀,当机立断,毫不犹豫。

     所以除了除掉叛乱之外,他还一举震慑了朝堂,让其他人都不敢再说什么。

     这可是连亲妈都下得去手的人物啊!对付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了。

     谁敢说自己会比赵姬和嬴政更亲近呢? 毕竟嬴政幼年和赵姬在赵国的时候相依为命,那种感情是常人不能比拟的。

     不过哪怕是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新以来,嬴政心中也是一直憋着一口气的。

     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其实不算太好,尤其是还要一直被骂暴秦。

     人生在世,还是需要有人认同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十分支持李斯的原因,李斯和他的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现在天幕算是给他平反了,嬴政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