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灵与肉体(1)

关灯
初细胞中的目标。

    比如,我们的皮肤出现破损,整个身体都在努力使它恢复。

    然而,肉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孤单的,心灵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撑,运动、训练和通常情况下的卫生学的价值,都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结束,肉体与心灵的合作都是持续不断的。

    它们是不可分割、合作互助的两个有机部分。

    心灵犹如一辆车,它通过激发肉体的潜能,帮助肉体战胜一切困难,安全地达成既定的目标。

    心灵的目标是镌刻在每一寸肉体之上的,我们可以通过肉体的活动、表情等感受这种目标。

    人们的各种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比如,一个人动他的眼、舌、面部肌肉,他的脸部就有了特定的表情,也就有了意义,而赋予其意义的,就是人的心灵。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心理学(或心灵的科学)究竟是在研究什么了。

    心理学所研究的范畴是:通过研究个体各种表情中所蕴涵的意义,找到合适的了解该对象的方式,并把他的目标与其他人的目标进行对比。

     为了达到安全的既定目标,在我们心灵深处,必须让目标的形象更具体一些,因此,要计算好安全限度,并且要保证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才可以靠近它。

    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他会发生某种错误,但假如连明确的目标都没有,则压根就不能产生行动。

    比如说,在我们抬头的时候,心中自然是以此为目标的。

    我们在内心所选择的目标,不一定是有利的,但之所以我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心灵误以为那是正确的。

    一切心灵上的偏颇,都是在选择行动目标时产生的错误。

    获得安全及地位是全人类公认的目标,但有些人在选择安全所在的方向时产生了错误,如果他们固执己见,就会跌入堕落的深渊。

     假如,当我们只看到某一种表情或者行为,却无法看清其本质的意义时,了解它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先将其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动作。

    比如,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偷窃行为。

    偷窃,就是非法占有他人的物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偷窃的目标:它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从而让自己体会到安全感。

    因此,偷窃的出发点是对贫穷及自身匮乏的恐慌。

    其次,我们要了解一下偷窃者所处的情景,以及导致他感到匮乏的原因。

    最后,我们要了解的是:他是否在通过恰当的途径来改善环境,并排解掉了匮乏的感觉?他的行为是否是沿着正确的方向?他的方法是不是欠妥?我们不能去否定他的最终目的,然而,我们能够指出:为了达到目标,他用错了方法。

     人类把对其环境的改造称为文化,也就是人类的肉体受到心灵的激发而做出来的各种动作的总和。

    我们的工作是受到心灵启发的,而我们的身体则要在心灵的支配和帮助下才能够得到发展。

    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体现了心灵的强大效用。

    然而,我们的初衷并不是着力强调心灵的力量。

    身体的舒适也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我们的肉体在心灵的庇佑下可以获得安全,免于疾病或死亡,并避免各种意外或伤害。

    我们能感受到痛苦、快乐、幻想及分辨出环境的优劣等能力,也都可以为达到目标而服务。

    除此之外,它们还可以引发各种感觉,并支配身体采取行动。

    在很大程度上,肉体是被个人情感所控制的,然而,肉体却无法对其进行限制,个人情感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生活方式及既定目标。

     显然,支配个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只是其中一种。

    在没有其他力量的情况下,个人的态度并不能独自造成一种病症,生活方式只有被感情强化后,才能引起行为。

    个体心理学中所界定的新观点同样也是我们通过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当一个人定下自己的目标后,感情就绝对不会与其生活方式背道而驰,这个时候,感情会为了现实需要而主动去配合个体发展。

    这个时候,我们所谈到的问题已经不在生物学或生理学范畴之内了;感情的发生是不能用化学理论或实验来解释和预测的。

    在个体心理学领域中,首先,我们假设生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然而,相比之下,心理的目标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比如,在焦虑的目的和结果及焦虑对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当中,显然,我们更关注前者。

     在这种研究方向的指引下,我们不能把引发焦虑的原因归结于性的压抑,也不能归结为难产所留下的